工聯會郭偉強建議減東江水比例 政府還有理由拒絕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工聯會向來感激東江水供港,不過,黨員似乎認為東江水跟海水化淡並行不悖,目標甚至較政府更遠。立法會議員郭偉強最近質詢政府,會否研究把海水化淡廠的食水產量佔耗水量提升至三成。政府回覆暫無計劃,惟答應會增加水源,以及定期審視海水化淡比例。既然連建制政團也大膽要求政府發展海水化淡,政府應該積極探討,不應停住。

政府昨天(6月27日)回覆郭偉強質詢,指政府沒有計劃研究再增加供應量,只表示會定期審視海水化淡廠的定位和其食水產量應佔總用水量的比例。(資料圖片)

工聯會的骨幹成員,不時把東江水供港項目掛在口邊,讚賞前輩的付出。吳秋北曾經憶述,在 1962 年底,香港旱災,經濟停頓,工聯會翌年向廣東省政府求助,獲答應開展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過了五十年,工聯會率團到河源紀念東江水供港半世紀。工聯會甚至反對港府改用按量收費模式付水費給粵方。循此思路,工聯會應該反對興建海水化淡廠。

事實是,幾位議會代表投票支持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設計及建造財務撥款。郭偉強更在最近的議會質詢中,問政府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之際,研究把化淡廠的食水產量佔耗水量的目標比例,由初時的 5%,增至三成。

政府保持一貫答覆,即有需要時擴建廠房,增至一成比例,並會因應各種因素,「定時審視海水化淡廠的定位和其食水產量應佔總用水量的比例」,再另加新水源。郭偉強沒有闡釋為何建議三成,新加坡 2030 及 2060 年海水化淡廠的目標供水比例皆為三成,相信他以此參考。

+6

其實,早於 2008 年,廣東省制訂了《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就廣東省各城市和香港可取用的東江水量設定最高限額。香港獲分配的供水額為最終每年11億立方米,較供水協議上限 8.2 億立方米為高。即使如此,隨着東江水流域人口和經濟增長,香港不能排除有天要「爭水用」。所以,香港要另覓水源,也是情理之中。興建海水化淡廠,可以是粵港互利的舉動,毋須挑動中港矛盾。

當然,政府需要為港人爭取合理水價,善用公帑。過往香港過份依賴東江水,以致港府跟廣東省商討東江水的價格時,過去多年水價只加不減。在 1996 年、2002 年及 2003 年,港府曾三次要求粵方凍結或調低水費,失敗告終。再者,香港過去十年均未用盡輸港份額,卻已經付了購水費,而水價遠超同樣需要輸水的深圳和東莞,不少港人大呼檢討購水機制。若果海水化淡能運作順利,並且連同節水和開拓水源措施,將大大增加商討東江水水價的籌碼。

水務署、渠務署曾於1990年代曾研究推展「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但後來卻因成本問題延誤至今。(資料圖片)

供水自主對香港至關重要,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港府要加緊節水、蓄水。否則,正如水務學者李煜紹提醒,他日海水化淡廠落成新增了水源,倒頭來因為供水網絡流失食水,浪費的公帑只會更大,得不償失。

香港的節水意欲低,水頭充足是原因之一,當中包括東江水供應。那邊廂,香港有大量食水因為水管滲漏、水塘滿溢、水錶欠準等原因,白白浪費。《香港01》曾經統計,2016 年的數字高達3.02億立方米,比萬宜水庫總蓄水量還要多。至於智管網、水塘間轉運雨水等加強水源管理的措施,只是「龜速」推展,分別遭審計署及申訴專員公署批評。政府必須盡早糾正。

本港海水化淡廠預計 2022 年落成。除了基建,政府還要培訓水務管理人才和引入先進技術。「01 觀點」認為香港不應盲從公私營合作,交給私人企業營運廠房。新加坡第三個海水化淡廠近日投產,就是由政府管理。當地官員稱並非因為私人企業運作出問題才有改變,而是因為政府可以在新廠房自行嘗試新意念和研究,尤其是再生能源和化淡技術。可是,已運作的兩個廠房皆正陷入債務難關,要籌措資金。無論如何,政府需嚴加掌握公共服務,確保供水可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