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過後】港人仗義自救 反照政府無能 錯失團結官民時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颱風山竹過去,義氣、怒氣交集香港。義氣者,出於港人在風後互相幫忙,義載、清理落葉斷枝、掃垃圾、互通交通情報,恢復社會運作,為社區添上濃濃的人情味。怒氣者,因為上班族困於交通亂局,政府在民意進逼下才承認安排「不應該、不理想」。官員要做的,是嘉許團結社區的行動,反思善後工作錯誤,而非挑起火頭之餘,還對被視為出氣袋感一臉無辜。

居民團結自發清理。(馬鞍山之友Rick Yuen 提供)

風暴吹毀大量設施,樹木、玻璃和其他垃圾散滿一地。警察、消防、清潔工人等前線政府員工,堅守崗位,清理環境。然而,清理規模巨大,人手短缺,加上上班的需要急切,不少市民不忍亂象,自發解決問題。

有私家車和旅遊巴義載上下班客,免受鐵路行程折騰;居民和司機合力移走堆積路上塌樹,行車道行人道得以暢通;網民通傳路面交通消息;不用上班的大人小孩,在屋苑周圍掃走垃圾,拾磚頭,順道上一堂戶外親子課。這四項義舉值得記載,彰顯港人光輝一面。加入助人行列的,還有經常被主流港人忽視的尼泊爾人非洲難民。潔淨社區,無分族群。

誠然,順風車、清潔海灘等行為在近兩三年興起,但山竹吹襲過後,更多網民參與,除了裨益社群,更加流露愛護社區,愛護香港的情感。善行不需限於危急關頭,風平浪子的日子,同樣需要互相支援,望能延續下去。提醒一點,行善需要力所能及,不宜勉強,例如鋸樹撿樹需備保護工具,避免刺傷,更提防再有樹木倒下。

山竹過後,香港的「四個小確幸」:

將軍澳海傍亦是重災區,多名市民自發清場。(網上圖片)

還有一個「小確幸」:

+6

庶民仗義,反照政府高官的冷漠、無能。颱風天預料翌日(17 日)交通服務癱瘓,政府不主動設法減輕通勤壓力,特首林鄭月娥還在萬千市民苦候巴士鐵路之際,才叫僱傭雙方互諒互讓,還被批評當天下午才發送電郵通知彈性上班安排。

有市民慶幸遇上良心老闆,主動放假或體諒自己遲到,同時有市民也報稱遲到被罰,更多市民明知浪費時間候車也要上班,只是證明盡力上班,向上司交代,各方均無得益。不論打工族遭遇如何,他們也齊聲一致聲討政府。政府能夠成功「團結香港」,可算是風暴帶來「第五個小確幸」。

更甚者,林鄭到周二(18 日)仍然沉醉於妥善的預防工作,堅稱香港安然度過颱風,卻半點不反思善後安排。被問及復工亂象,她只回應接受市民出氣,但不反思政府塞責,復工應變安排從缺,民怨何以平息?傍晚保安局局長再次回應,才首次承認善後工作「不應該、不理想」,卻已太晚。除了林鄭以外,運房局局長陳帆和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如何決定交通及復工安排?他們必須向市民交代,別躲在林鄭身後。

此時,政府應該再三答謝市民出心出力協助社會復原,減輕政府救災壓力,希望官民繼續同心。政府也應體會到,即使面對難關,港人願意配合政府指示,接受政府管治,也願意付出力量拯救香港。可惜,復工混亂,官員一手破壞爭取民心的大好機會。

除了自然災害,香港在社會、經濟範疇也有不少風暴在蘊釀,樓市和中美貿易戰就是例子。稍一不慎,風暴就會爆發,民憤四起。香港人願意盡本份,大前提是政府需要提供安定的生活環境,承擔責任。港府稱應變方案已備,但事前工夫有多完善,臨場決斷力和復原力不可缺。觀乎應付山竹的經驗,港人對官員難言投下信心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