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山竹」吹襲校舍 參與校園清理助「港孩」成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報道指颱風「山竹」導致多個校舍損毁,拔萃男書院的校園也遭受塌樹和玻璃破裂,學校宣布學生復課後的第一課須參與清理校園的行動,屆時校方將在早會上簡介行動的具體做法,網民稱讚校方安排具教育意義。坊間經常提出應從小訓練學生的抗逆力,類似的活動可鼓勵學生在面對風雨時,以正面的態度承擔責任及積極解決困難,助個人成長。

被「山竹」破壞的拔萃男書院校園(圖片來源:Diocesan Media)

近十年,社會上對「港孩」現象的討論十分熱烈,對於小童欠缺自理能力的例子並不陌生。當「港孩」長大成中學生,除了生活上的自我照顧能力不足,更可能出現自我中心、脫離社會、抗逆力偏低的問題,如欠缺耐心聆聽、對社會事務不感興趣、面對困難時過份依賴家長等。在是次颱風之下,接連停課兩日,學生會為此而高興,還是擔心颱風對其社區及學校帶來的破壞?相信校園清理行動可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清理學校對中學生而言看似並非難事,但對一些從少生活在「溫室」中的學生而言,或是訓練獨立的機會。不少學生平日過於依賴家中的外傭,連倒一杯水亦要工人姐姐幫忙,更莫說清理、打掃。有調查顯示,六成二家長表示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主要因家務由父母或傭人負責,部分認為是子女不夠主動或是子女懶惰,另有9%的家長認為子女以學習為重,不用幫忙做家務。中學生應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無奈一般學校課程以追趕學術考試為主,部分家長亦未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子女的自理能力。因此,有學校借颱風讓學生幫忙清理校園,除了是讓他們學習打掃清理的機會,更能培養學生自覺清潔環境。

+20

想深一層,中學生應要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認識自己作為社區及學校的一份子,有權利享用一些公共設施的同時,應承擔義務,在愈來愈強調個體利益的社會,學生在集體中的責任經常被忽略,甚至未能設身處地為服務大眾者分擔。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早年指出中學生視讀書為他們的責任,但對社區及社會參與的關心程度較低。颱風吹襲令校園及社區設施受到破壞,學校的職工承受沉重清理負擔,學生共同參與可盡其責任之餘,也有助他們建立與社區的連繫,參與與人互動、接觸的集體工作,能讓他們認識群體合作的重要。

再者,親身參與清理工作可增加學生對風災的認識,鼓勵學生對颱風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有深刻的反思,補足學校課程在災後應變教育的不足,作為學生災害善後經驗。日本經常受地震影響,其自然災害教育受當地社會重視,並納入了學校課程,政府在1997年已發行「學校地震防災教育手冊」,其後又製作「學校地震防災教育指導教材」,此外,政府將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全國各地方政府、民居、學校及企業需要進行各種防災演習,學校在防災訓練中,藉由演練的過程檢討及修正,務求讓學生對災害具備正確的知識及準確的判斷力,更與生命教育配合,培養學生的正面態度。反觀本港學校,雖有定期火警演習,但本港學生的防災意識及災後處理等未獲充足訓練,學校的自然災害教育較為被動,宜讓學生透過現實生活發生過的災害事件,認識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及風災後城市的真實面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

被「山竹」破壞的拔萃男書院校園(圖片來源:Diocesan Media)

除了學校的清理計劃,要改善「港孩」現象,長遠而言還須家長配合,家長應放手讓子女多作嘗試及鼓勵他們自行處理其日常生活所需,畢竟到了中學階段,學生應有判斷的能力,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宜從旁指導而非事事替子女完成,讓他們自行感受及體驗社會的事物對其成長非常重要。

總言之,認識社會及人們的生活面貌對學生個人成長有益,可讓他們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及參與社會事務的意義。當然,在天氣惡劣及危險的情況下,孩童應留在室內安全的地方,災後參與清理活動須注意安全,宜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