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三宗罪」 節慶恐成環保災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颱風「山竹」上周為本港帶來破壞,水浸、塌樹、爆玻璃等,港人至今仍猶有餘悸。本周二是中秋節,港人每年在節慶製造大量廢物,本港會否即將迎來另一場環保災難?大眾分享節日氣氛之餘,應勿忘為環境負責,從源頭減廢,將破壞減至最低,以下是港人中秋「三宗罪」:

+10

一. 螢光棒氾濫。螢光棒的外殼為塑膠管,內含一根玻璃管,密封玻璃管的內含物,是濃度為35%的雙氧水(過氧化氫),當我們折斷螢光棒的時候,會使裡面的玻璃管破裂,並且讓螢光染劑加上草酸苯酯的混和物和濃度為35%的雙氧水混合,促使其發生化學反應,令螢光棒發光。有研究指出,螢光棒內的物質洩漏,有機會引致吸入性中毒、皮膚接觸性中毒及誤食性中毒,兒童觸碰後更有機會出現頭暈、麻痺及昏迷。

在一般商店購買螢光棒,一盒便有約50支,價錢便宜及容易購買,綠色力量的《中秋節消費及慶祝習慣》調查結果推算全港家庭去年中秋共丟棄逾三千萬支螢光棒,近三成受訪者家庭表示今年會玩螢光棒,並預計平均會購買58.7支,估計今年中秋節過後仍有數以千萬計螢光棒被棄置。由於螢光棒內含化學物質,除了損害健康,其化學液體及玻璃碎的回收過程極為繁複,因此螢光棒不能重用和回收。另外,為了防止內裡液體濺出,膠管會較厚,就算運到堆填區,亦可能會用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時間才能分解,螢光棒棄置不當可能會釋出有毒化學物,污染土壤和水源。

螢光棒屬於用完即棄的產品,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其實坊間有不少螢光棒的代替品,例如可重用的小電筒、螢光棒app等,易於攜帶,成本亦不高,節日氣氛不減,只要發揮創意,便可安全、環保地慶祝中秋。

+6

二. 大量食物浪費。綠色力量調查指去年香港人一共丟棄97萬個月餅,雖然是15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但仍然數量驚人。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在去年中秋節前夕的兩個星期內,接收飲食業界、150個商場、屋苑及商廈的月餅,共回收逾3.7萬個,創4年來新高。然而,大眾不應以為月餅可以回收便過度消費,月餅的保質期一般只有20至90天,食物回收組織要花費心力盡快將月餅轉贈,冰皮月餅保質期更短,僅僅只有15至20天,而且還須放冰箱中保存,回收困難。

除家庭消費,機構亦要避免浪費。在回收的月餅之中,由餅家捐出的月餅便達過千個,「食德好」項目經理袁德志估計餅家為免得失客人,會多製月餅,如果賣不完則會以慈善名義捐出,可見產量過多的問題存在。此外,企業互送月餅的風氣仍然盛行,贈送月餅是「禮儀」多於實際需求,甚至令生產商傾向推出過度包裝的產品。

其實中秋互贈月餅只是表達心意的其中一種方式,送禮前可先詢問對方意願,避免不必要浪費,又或送贈一些可長時間存放的禮物代替月餅,親戚朋友之間亦可改以其他方式共度中秋,如陪伴賞月等,真正團圓。

雖然吃月餅屬於傳統習俗,但全民送禮、節日消費等造成浪費。除了月餅,不少家庭均會到酒樓或餐廳享用團圓飯,但切忌眼闊肚窄。酒樓宴會廚餘量大,有酒樓曾稱每天10公斤廚餘需回收,酒店自助餐的更為嚴重,從開始到結束都會擺放無限量供應的食物,而剩食最終亦只能化為廚餘。2016年香港每天有 10,345 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 3,600 公噸(35%)為廚餘,即每天人均棄置近半公斤廚餘,剩食仍是其中一個急需處理的環保議題。

他們多數收集傳統月餅,因擔心老人家不會把月餅放進雪櫃,所以不會收集冰皮或雪糕月餅。(資料圖片)

三. 節慶「垃圾蟲」出沒。相信不少人已計劃在中秋與家人、朋友到戶外野餐及賞月,但每逢節日過後,街道上總有棄置的燈籠、月餅罐、膠餐具等,樹上更掛滿螢光棒,雖然政府已多番強調節假日的環境衛生問題,但仍有部分群眾只顧節慶,忘卻環境責任,中秋夜過後,卻苦了清潔工,為他們的行為善後。近年已有市民開始攜帶環保杯筷、購物袋、餐巾布等,減少使用即棄用具,避免製造不必要的垃圾,值得鼓勵。

此外,月餅罐、禮盒等不一定要立即送進堆填區,循環再用及加工再造可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坊間開辦工作坊,將月餅罐加工成層架、時鐘、結他、保險箱等,市民亦可善用資源,盡量減低節慶所造成的浪費。

中秋是人月兩團圓的日子,中國人相信這晚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皎潔明亮的,同日也是土地公的生日,甚至有祭拜月亮的傳統習俗。時至今日,我們仍應該尊重大自然,源頭減廢固然是根治浪費的方法,大眾亦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原則,免引發環保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