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重磅政策出台 民企增「財路」 有望追上國企發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大陸經濟放緩,多位國家領導人在重要場合表態「撐民企」。國務院周一(22日)召開常務會議,公布具體政策幫助民營企業融資,期望消除外界對「國進民退」的憂慮之餘,更展現締造公平競爭環境的決心。不過,鑑於投資氣氛淡薄、明年環球經濟或轉差等宏觀因素,新政策短期內或難見顯著成效。此外,要令投資者真正安心,政府亦須正視近年民企違約較多的問題。

近日,中國頻頻推出新政策幫助民企營商。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調表態支持民企的後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對中小金融機構加大再貸款額,並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簡化企業投資審批等具體方案,幫助民企融資。根據內地《新華網》報道,深圳市、北京市、江門市等多地均推出政策,為上市的民企提供流動資金,專家預計金額有望高達數千億元人民幣(下同)。

主要措施:
1. 減少社會資本准入市場的限制:在年底前全面落實新版市場准入的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預料在明年三月底前全面取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外,對外資設置的准入限制,以達到內外資准入一致的標準。
2. 簡化企業投資審批:明年在試點基礎上,實現各類投資審批在線辦理。
3. 年底前提出改變企業註銷流程的改革措施
4. 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研究提出繼續降低企業稅負和降低社保費率的具體辦法;在年底前全面實現貨車年審、年檢和尾氣排放「一次檢測、一次收費」等措施。

此外,政府亦着意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改委向民企推介1,222個投資項目,涉資超過2.5萬億元,範疇涵蓋交通能源、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目前,已有民企表明有合作意向,亦有民企已經簽約。

習近平9月底在遼寧考察時,主動談及有關國企民企的發展,外界認為有為爭論定調之意。(新華社)

力撐民企 足見改革決心

中國支持民企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國策;然而,近來國內、外對此都出現了一定認知偏差。除了國內在「寧左勿右」歪風下出現的「國進民退」爭議,境外媒體則誇大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其中,台灣《中央社》稱,美國不滿中方長期補貼國企而造成國企、民企不公平競爭,是加劇貿易爭議的原因之一,中方為應對國際壓力才多次表明支持民企。

事實上,不論「國進民退」或貿易爭議有否爆發,持續扶掖民企的政策也定然會發生。近來經常有人批評,民企融資既難且貴。但這不是金融體制出了問題,而是在一般情況下,國企大、民企小,而不論是官方及民間資金,都較傾向相信大企業的投資價值、還款能力,而傾向借款予大型國企。再說一點,大型民企面對的融資困難,遠少於小型民企,全世界的小企業借錢都較大企業難,中國並不例外;這才是「真相」。

當然,中國政府並不會放任大型企業(特別是國企)壟斷流動性,因為這有損經濟均衡發展。在中國官方認知中,國企與民企各有優勢,兩者難以相互替代。其中民企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的特性,更是經濟多元發展的主要動力。適當引導、扶助小民企,既有助保持社會經濟活力,更是合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表現。所以,我們理解中國政府提出這一系列具體、針對性較強,而且附帶時間表的措施時,須理解其協助解決中小民企融資困難的政策原意。事實上,人行行長易綱上周在2018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中指出,會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也是出於均衡經濟發展、營造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考慮。

人民日報文章稱,國企與民企並非對立,雙方不單止有競爭關係,也有合作關係。(中新社)

環球經濟或轉差 新措施短期難見成效

當然,政府有良好政策意願是好事,但政策是否有效,則須留意措施有否因應環境轉變而及時調整。推進「競爭中性」原則及幫助民企融資、縮小國企和民企所獲資源的差距,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大方向,不少新推行的措施都對準這目標。但人行與監管機構此前推行了寬信用舉措,似乎仍未能根本改變民企融資困境。國內還須針對國內外的信心問題,適度下藥。

首先,國外投資者受貿易戰及經濟下行風險增加,難增投資民企意願。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分別下調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多間大行和投資公司更接連降低明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加上中港股市跟隨美股一再下探,市場憂慮環球股市轉入熊市,充斥利淡消息,影響投資氣氛。凡此種種,即使中國放寬內外資的資金限制,亦未必能吸引投資者,遑論引導外資投資民企。

近期內地輿論就國企民企發展及地位引發爭議。(資料圖片)

其次,「民企易違約」的負面形象,亦影響其吸金能力。根據《彭博》數據,單計2018年上半年,境內新發生違約的公募債券規模至少有165億元,違約金額已達2017年全年的九成。大多評級機構給予歷年來最趨向負面的評級調整,各間金融機構也因而一直主動收縮風險偏好。投資者對民企表現欠缺信心,令其更難融資。
 
挑戰重重下,如何在避免發揮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大提前下,有序引導資金流入民企,扶持其發展,實在不容易。新政策在未來數季或帶來顯著成效,但路向終歸是正確的。展望將來,只要政策大方向不變,措施及時應對時局轉變,民企在國內發揮更重要角色,大概是指日可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