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學生呈抑鬱徵狀 政府推一校一社工 輔導足夠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小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指受訪的小學生中有17.6%呈抑鬱徵狀,較去年增加4.4個百分點,近年本港小學生的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政府在「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推出16年來少作檢討,至今年初政府推出「一校一社工」政策,更改資助模式。然而,一名社工並不足以應付全校學生的輔導及生命教育工作,而中學實施有關制度近18年,人手不足的問題亦早已浮現,政府應盡早為中小學「一校兩社工」作規劃,提升學生輔導服務的質素。另外,部分輔導員已經在學校工作了一段日子,累積了一定經驗,政府推出新政的同時,不應漠視他們的權益,更應增加撥款,讓他們繼續留校工作。

18%小學生呈抑鬱徵狀 小學輔導服務16年未檢討

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發布的「小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顯示,整體受訪學生的抑鬱平均值為49.4,屬於沒有/輕微程度,較去年同期平均值47.9輕微上升3%。而受訪的小學生中有17.6%呈抑鬱徵狀,較去年增加4.4個百分點,即五個受訪小學生便有一個呈抑鬱徵狀,當中呈嚴重抑鬱徵狀的比例由去年9.7%,增加至今年12.3%,調查機構認為情況值得關注。

學童的抑鬱徵狀成因各異,面對成長困難,除了家長與教師盡早發現學生的情緒問題,駐校輔導人員的支援亦非常重要。教育局由2002至03學年開始推行「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但計劃推出16年一直少作檢討,開辦17班或以下的小學只可獲半額學生輔導服務津貼,或0.5名學生輔導主任,由於「額外津貼」亦按開班數目遞增,令開班較少的學校資源較匱乏。小學輔導服務不足的情況為人詬病,近年小學生的精神健康亦備受社會關注。

至本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公布,由2018至19學年起,會改良現行的小學學生輔導服務資源,在公營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並設三年過渡期。新計劃之下,學校不論開班人數,均可設立「助理社會工作主任」職位,或領取一項等額的津貼,供其自行聘用駐校註冊學位社工或向社工服務機構購買駐校註冊學位社工服務,並另設每年超過12萬的「諮詢服務津貼」,開設12班或以上學校更可獲額外津貼。

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進行的「小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發現,整體受訪小學生的抑鬱平均值為49.4,屬於沒有/輕微程度,較去年同期平均值47.9輕微上升3%。(鄺曉斌攝)

駐校社工不足 中學已實施「一校一社工」18年

雖然「一校一社工」令規模較小的學校也能有至少一名駐校社工,但每個個案的處理時間參差,複雜程度亦不能量化,即使有輔導組教師的協助,其教學及行政管理事務繁忙,未必能及時處理學生情緒,甚或作專業的個別輔導。每校只常設一名學位社工,增加常設的駐校輔導人手,保障輔導的質素。

事實上,中學已落實「一校一社工」政策近18年,自2010/11學年,社署撥出額外開支,從非政府機構安排人手,增加20%的社工(業界稱之為「0.2社工」及「0.5社工」),負責學校小組活動或預防性的工作。然而,業界於本年初已促請政府增加中學駐校比例至「一校兩社工」,「01倡議」亦曾就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作出論述。但小學仍然於本年度才跟上一名駐校社工的人手編排,進度過於落後,小學生同樣有迫切精神健康服務的需要,在配合小學階段的多元學習之下,更需要從少作生命教育、發展抗逆力或發掘潛能等。因此,政府政策應具有前瞻性,小學「一校一社工」並不足夠,政府宜進一步增加學生輔導人員的人手。

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總幹事許麗明批評,新方案未有為學校增撥人手,只是撥錢全面取替現有輔導專業人員為社工,以及提高現職社工資歷為學士學位,質疑能否改善小學輔導服務。 (資料圖片)

過渡期宜保留現職非學位輔導人員

此外,由於以往部分學校在舊資助模式下聘請的學生輔導人員(SGP)並未持有社工學位,「一校一社工」的資助則要求聘請學位社工,新政推出後,不少現職或資深的駐校非學位社工及學生輔導人員須終止正在跟進的個案,與學校解約,而未被解約的輔導員,亦朝不保夕。為確保服務的持續性,政府應今是昨非,在駐校學位社工以外,增加一名資助駐校輔導人員職位。長遠政府宜達成「一校兩社工」的編制,並取消投標制、仿效中學由社署派出社工等,增加駐校社工的穩定性,提升學生輔導服務的質素。

政府應對症下藥,因應學校的需要集中資源,就額外的輔導人員增加常額資助職位,並作長遠人手培訓的規劃。此外,家長及老師亦應從不同層面合作保障學生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