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反映民主制度問題? 梁振英所忽略的政治領袖弊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國會否決首相文翠珊的脫歐方案,不但英國人關心,亦為全世界關注,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更於深夜發表網上評論。他將英國的困局歸咎於「有民主沒有集中」,看似一語道破民主政治的弊病,實際上卻忽視了更關鍵的問題——政治領袖不負責任。而後者,或許同是香港從政者須反思的。

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稱,自己凌晨三時起床看英國國會的脫歐議案表決,形容「這是英國和歐洲歷史性的一天」。他指出「脫歐問題極為複雜,利弊參半」後筆鋒一轉,表示英國人民、國會或政府都不能「當家作主」,「凸顯了有民主沒有集中的制度性問題」。

單就英國沒有人能決策這一點而言,梁振英說得沒錯;但能否推論出「有民主沒有集中的制度性問題」,只怕言之尚早。進一步思考英國脫歐亂局的成因,其實可得出另一個結論:這凸顯了的是政治領袖不負責任的問題。

英國首相文翠珊的脫歐方案被下議院否決,差距多達230票,為1918年普選下議院以來最大敗仗。(美聯社)

脫歐的孔多塞悖論

首先,正因為脫歐議題複雜,又同時關乎人民切身利益,即使首相文翠珊有權力一錘定音,都無法消弭社會分歧。帶來的認受性危機以至政府誠信問題,隨時令社會更陷撕裂和混亂。其實,脫歐的問題出於其複雜性,應對之道應為拆解其複雜之處,而英國政治領袖卻沒有負起這個責任。

第一,脫歐不只「脫歐抑或留歐」二元對立的問題,實際選擇還視乎多項因素,包括未來與歐盟的合作協議、北愛爾蘭與愛爾蘭的邊境問題等,全都會影響人民留歐或脫歐的意向。發起公投的卡梅倫政府打從一開始就將問題簡化成二元對立,直接造成當前的困局:英國人在留歐、軟脫歐、硬脫歐等多方面游移不定,出現孔多塞悖論(Condorcet's paradox)——沒有一個選項壓倒其他。

對於這點,卡梅倫會不知道嗎?英國政治領袖會預視不到嗎?但因為保守黨在過去多年,特別是戴卓爾夫人以降,一直飽受疑歐及親歐之爭困擾,令卡梅倫欲以全國公投一勞永逸地擺平疑歐勢力,提出「留歐」和「脫歐」兩個選項來對決。結果,這次直接民意的展現並不足以為政府帶來有意義的決策指引,這兩年來英國政客各說各話,各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民意。

英國倫敦前市長約翰遜在2016年公投中,多番聲稱脫歐可為國家省下數以億計金錢。(美聯社)

不負責任地利用民意

再者,要舉行一場直接民主公投,從政者理應給予選民足夠的資訊。縱然資訊永不可能完美,但最少也要有一定的可靠程度,足以讓選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而非像前外相約翰遜為首的脫歐派那樣,不但在2016年未確定脫歐後安排,更刻意避重就輕,放大脫歐的好處而不說清楚可能出現的變數。他們只為了勝出這場政治豪賭,而沒有負起政治領袖應有的責任,令社會至今仍陷在留歐和脫歐的兩難掙扎。

英國公投對香港看似遙遠,但若視之為一種民意體現機制,它亦給予香港寶貴的一課。在土地政策、填海等重大議題上,香港政府均會諮詢民意,但要諮詢能起真正作用,一開始如何設定議題是至關重要的。若好像脫歐公投般拋出不切中問題本質的選項,諮詢結果難以指引社會方向;政府以正反聲音相若為由,歸咎「社會沒有共識」,並「集中權力」、一錘定音,亦只會是赤裸裸的漠視民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次表示,社會在土地問題上意見參半,政府不能因而猶豫不決。(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從政者的雙重角色

毋庸置疑,世上沒有完美的政治制度,民主政制也會出現流弊。但正因為此,政府要做的是完善公投、諮詢等民主機制,讓它們更能反映民意,指引政府重大決策。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後,已有學者指出在某些議題,二元選項不能全面反映民意。若以脫歐公投為例,直接跳到「有民主沒有集中的制度性問題」這個結論,只怕過於粗淺,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真正問題,無助對症下藥。

不論在英國、香港或世界各地,從政者兼具雙重身份:他們可能是問題根源,窒礙民主政制的運作;同時肩負檢討的責任,要找出實踐起來未如理想的成因。若然他們沒有認識問題本質的能力,或拒絕反思,又焉能帶領社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