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派糖無助紓困 「富者多得」就是理財新哲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公布財政預算案,除了封面顏色有變外,內文的「利民紓困」措施幾乎不變,猶如搬字過紙,了無新意,不但無助基層民眾解決燃眉之急,更不能夠解決社會的結構問題。過去「01觀點」多次強調,政府理應制定恒常措施,按分配正義的原則解決社會問題。可惜的是,本年度預算案所提的寬減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和利得稅,以及差餉寬免,仍是以「富者多得」的原則制定。這讓人不禁問,到底官員對政府應有的資源再分配責任有多了解?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將寬減2018/19課稅年度75%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由上限3萬元減至2萬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富者多得」的理財哲學 資源分配更趨不均

在「利民紓困」的措施上,陳茂波除了提出代繳文憑試考試費、提供額外長者醫療券、一次性增撥社會保障,以及向有需要的學生發放一次過2,500元津貼外,餘下三項「寬減」或「寬免」措施所犯的毛病,及其短視的管治思維,根本與去年如出一轍。

寬減75%2018-19課稅年度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20,000元
寬減75%2018-19課稅年度利得稅,上限20,000元
寬免2019-20年度4季差餉,每戶每季上限1,500元。

必須強調,「一次性紓困措施」短期或可解貧苦大眾之苦,但觀乎三項「寬減」或「寬免」措施,客觀效果亦只是「富者多得」,完全沒有顧及分配公義的基本原則。

就以薪俸稅為例,本港所行的稅制本為累進稅、標準稅並行,讓能者多付;可是,政府的退稅方式卻反其道而行,讓富者多得。若以稅務局2016-17年度的薪俸稅評稅(按入息組別)作推論,本港約170多萬名納稅人中,收入較低的130多萬人中有很大部分未取得薪俸稅寬減的上限兩萬元(注一),而低薪者更可能只獲得數十或數百元退稅,反觀餘下收入較高的40多萬人則有機會全數收到兩萬元寬減。

陳茂波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羅君豪攝)

預算案見思維守舊 港府勿忘何謂「政府」

或許,有論者會認為,收入愈高意味着對庫房的貢獻愈大,故獲較多退稅也是合情合理。不過,本港稅基狹窄,單是利得稅和薪俸稅,已佔總稅收60.8%,惟向一眾巨型企業退還利得稅,又是否可解基層之苦?還是僅將貧富差距再度擴大?須知,收入只是社會生產力的其中一項指標,非能完全反映社會的貢獻,而社會乃是有機整體,各層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家庭主婦沒有收入,卻有難以量化的社會價值。政府在進行資源再分配時,絕不能忽略無薪、和低薪階層的貢獻。

再者,去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曾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日後差餉寬減以業主,而非物業作單位,即是如果個人或公司擁有多於一個物業,只可選其中一個物業享有寬減。但是,即使調整電腦系統需時,亦難以再用「行政理由」作辯解,合理化此等惰政。

政府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惟不少派糖措施都見縮水,不少市民給予負評,特別是難以受惠的中產一族。(歐嘉樂攝)

更重要的是,預算案反映為官者或已忘記「政府」應有之責。政府的存在,部分原因是要平衡「市場失效」的「後遺症」,以有形之手來收取社會資源,再按正義原則重新分配。但現時本港貧富差距極大,政府理應是善用自身的力量,把資源重新分配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上,解決自由市場所衍生的社會矛盾,而非貪圖安逸,以「派錢」、「派糖」平息民怨後,繼續大談甚麼「理財新哲學」。

「01觀點」並不反對預算案為基層提供針對性的短期資助,但所謂「一次性」的措施實質已是「常恆化」,仍未見能梳通社會的怨氣。因此,與其推出一些「富者多得」的短期措施,倒不如認真地動動腦根,提出一些長遠政策以解決多年的積弱?

注一:按入息組別分析2016-17課稅年度的薪俸稅評稅中,每年入息等同或少於60萬的納稅人(平均稅款不大於兩萬)數目為1,353,517人,而總納稅人數目為1,764,5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