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服市民支持明日大嶼 政府必先去除兩大「思想毒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即使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再三解釋,外間仍然質疑明日大嶼虧大本,拖累本地財政。「01觀點」日前提出,將明日大嶼定位為商業核心,根本難解居職分離的困局。另一個錯誤是,政府期望以賣地賣樓收入填回開支,這令明日大嶼難以成為民生項目。
更堪憂慮的是,政府過去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往往削減社福、教育等民生開支,明日大嶼預計支出龐大,一旦經濟逆轉,市民或深受其害。政府要說服市民支持填海項目,必須要去除多年來的財政思想毒素,保證不會因明日大嶼的財政支出而削減福利開支;另外,明日大嶼的公營房屋比例必須進一步提高,不然,項目根本無助解決房屋困局。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右二)、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林世雄(左二)、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劉俊傑(左一)和規劃署副署長(全港)鍾文傑(右一),早前就「明日大嶼願景」舉行記者會。(發展局圖片)

要抵償基建開支 樓房價格難壓低

黃偉綸在周日(24 日)的網誌指,指政府提出大型發展項目建議,從來都不是為「賺錢」而做,而是滿足土地、交通基建需要,同時堅稱千億開支不會掏空庫房。

然而,政府的確估算明日大嶼是個賺錢項目,對外保證土地和經濟活動收入足以抵償 6,240 億元工程費用有餘。就此,政府開了兩張期票,首先,把開支攤分十至十五年支付,減低每年支出,第二,賣地收入將可補回 1,000 公頃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基建開支,主要來自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土地至少 7,070 億元的收益,以及商業活動帶來每年約 1,410 億元的附加值。

要確保政府收回至少 7,000 億元,賣地、賣樓收入只能有多無少,如是者,企業、商戶、居民都只能繼續捱貴樓貴租。

政府聲稱收入估算已是保守,例如假設私樓平均樓面地價為每平方呎 1 萬至 1.2 萬元,商業區平均樓面地價為每平方呎 8,000 至 9,000 元。單看這個銀碼不是很貴,但必須提醒,銀碼並非樓宇落成售價,即未包括發展成本及利潤,而實用呎價又比建築呎價高。如果經濟沒有大逆轉,日後樓宇的售價只會持續高企,私樓平均售價每呎 1.3 萬、1.5 萬元,絕非空想。

此等價錢,大概是當下的樓房呎價,而因為列舉價錢是平均價,預期有些樓房呎價會更高。明顯地,市民和企業不會接受這個價錢,市民已抱怨現一手、二手私樓脫軌,跨國企業更批評中區商廈呎租瘋狂,而九龍東第二商業核心區也漸漸重覆中區的老路,當一切不變,明日大嶼計劃只會步中環和九龍東後塵,延續市民苦況。即使多了住宅,多了商廈,呎價卻非普羅大眾和商戶能夠負擔,何以舒緩居住和營商困境?

過往,官員多番否認政府履行「高地價政策」,辯稱地價不是政府收入主要部分,也不是刻意抬高地價,但經明日大嶼一役,政府必須承認靠地價收入滿足開支將成常態。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稱交椅洲的填海計劃將分階段落成。(無綫電視截圖)

若遇經濟逆境 政府勢壓縮民生支出

更重要的是,明日大嶼歷時十多二十年,經濟起伏不能避免。萬一工程中後期遇上經濟逆轉,基建開支就會面臨壓力,早期投放的工程資金未能及時回籠,新售土地價錢會低於預期,政府財政會有問題。政府到時會陷入兩難,若然拖慢計劃,就會拖慢屋宇落成期,但若然要如期持續,政府就唯有節流開源,削減其他開支、發債、加徵稅收。

「01觀點」支持擴大政府開支,突破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枷鎖,應付與日俱增的基建、社福、教育、醫療等民生需要。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曾經削減開支,遺害多年,實在難保日後會重現。若然這世紀工程遇上經濟逆轉,相信首當其衝的是日常基建項目,隨後民生範疇也不可避免,拖累民生事務發展。另外,在財政不穩定的時候發債,息率或會提高,加重政府長遠負擔。政府必須承諾不會因為明日大嶼計劃而縮減民生開支,才能說服市民支持方案。

明日大嶼必須是民生項目 優先解民眾需要

事實上,不論是樂觀還是悲觀情景,明日大嶼的融資模式,依賴地價收入填補開支,還有一個弊病,就是政府的建屋大計,脫離不到置業主導的思想遺毒。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曾經指出「津助房屋售出後會收回一部分錢」,黃偉綸反駁東大嶼會否變成貧窮社區,提出公營房屋除了出租,還包括居屋,又嘗試首置樓,差不多涵蓋八成家庭。

先旨聲明,黃偉綸的回應,似乎有異於長遠房屋策略對首置盤的定義,長遠房屋策略把首置盤歸入私營房屋。就此,局長需要釐清類別,免得市民混淆。

若然首置盤仍屬公營範疇,那政府必須回答,為何要強求港人負擔高價單位。政府必須認清,當今房屋政策目標,不是如何替港人置業,而是擴大公營房屋比例,且要替港人提供可負擔居所。現時訂立新發展區公私營房屋主導,不夠進取,目標應是全港公營房屋主導(例如佔九成),意即包括東大嶼在內的新發展區,盡可能興建公營房屋。

再三強調,填海本無錯,一錯,錯在於東大嶼建立商業核心區,無助分擔中環商業核心區的交通壓力,延續居職分離。新發展區須另覓選址,新界西北是替代地點。二錯,錯在完全依靠賣地賣樓收回填海和基建開支。政府要招商引資、樂業安居,推動經濟,當務之急是提供價格相宜住宅和寫字樓空間,減低營運成本。解除磚頭重擔,香港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