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譯研究遭撤 當局應留「灰色」討論空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由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管理的廣東社科規劃網站,發布了一份〈關於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管理工作中嚴把政治方向關的通知〉,指由貴州省委黨校教授尹振環撰寫的《西漢竹書〈老子〉注釋評介今譯》,「存在嚴重政治問題」,已按有關規定予以撤銷。
該事件再觸發社會對中國言論管控日趨收緊的疑慮。事實上,隨着過去幾年大量的管制措施出台,今天中國的言論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包括學校陸續安裝監控鏡頭、愈發嚴格的圖書出版和新聞審查,和嚴格的互聯網輿情監管,是次事件似乎反映了言論管控日趨收緊大環境下的冰山一角。

輿論管控環境收緊 社會憂動輒得咎
 
除了尹振環外,早前亦有多名大學教授因言論而遭整治,包括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被停課,和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唐雲被撤職。據報,許章潤在去年7月發表文章批評中共領導人,並要求政府平反「六四」及停止援助他國等;至於唐雲則是在今年3月被校方指在2月25日在《魯迅研究》課程教學中「發表損害國家聲譽的言論,違反政治紀律」。
 
尹振環的情況與上述許、唐二人略有不同。就現時公開的資訊看來,尹振環並非直接發表言論批評中央,而是透過注解古書詮釋古人思想,但當中部分標題內容被認為有「借古諷今」的成份,包括「從始至終,絕不好大喜功」、「事事親躬的君王必敗」、「要使人民愚昧」、「天下都說我偉大,不像吧?」、「國君要知道自己的無知」、「治大國忌折騰」等等。
 
尹書的詳細內容外界不得而知,但平情而論,光看這些標題,有心者可能覺得有影射意味,但如果只從古文解讀的角度來看,也不能說全然無的放矢。例如尹書認為「從始至終,絕不好大喜功」、「事事親躬的君王必敗」和「國君要知道自己的無知」,翻查《老子》原文也確曾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尹書謂「要使人民愚昧」,《老子》原文則是「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尹書提及「天下都說我偉大,不像吧?」《老子》原文則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至於「治大國忌折騰」,則明顯出自「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語。
 
古書原意如何,自有千千萬萬詮釋空間;但尹書的解讀並非無根無據,也是確鑿無疑的。若《老子》的這些言詞不能被接受,那麼今天研究《孟子》或《明夷待訪錄》的學者,日後是否也將面臨動輒得咎的局面?

+1

平衡「改革開放」和「輿論管控」 避免誤中副車
 
當然,站在國情角度,中央適當的輿論管控也許無可避免。而尹書的這些標題游離在古文研究與政治批評之間,多少不脫弦外之音,也確實存有相當「灰度」。在現實國情具輿論管控的情況底下,這種處於言論管控「可與不可」灰色地帶之間游離的文字,反而最容易受到「招呼」。
 
德國漢學家彭軻(Frank Pieke)曾在一次訪問中指,「以我對中國的多年觀察,中國是一個如此龐大的社會,中央政府所說的和實際正在發生的,往往有着很大不同。……中國政府的體制力量看起來要比西方強大得多,但每個地方政府實際都有自主權,要讓它們都實施特定的政策實際非常困難。西方人越來越多地誤把北京所說的當成現實——但大多情況下,它們只是一個期待、一個議程,而不是現實。」
 
放在「輿論管控」的角度,在實際執行時自然還是需要一班具體落實在地方和機構當中的審查人員來執行,然而一旦將審查工作「專業化」,就有論者猜測其考核指標必趨向於審出問題愈多,表現愈好,以至於無疑處見有疑,陷入疑似「文字獄」的局面,讓一切文字看起來都像「老子向君上的建言」。
 
這種現象並不只存在於「政治審查」,曾經飽受假新聞困擾的facebook,亦一度極力迴避承擔內容審查角色,其行政總裁Mark Zuckerberg在2016年11月13日在回應網友要求其承擔編輯責任時,認為界定何謂「真實」的過程相當困難,非黑白分明,例如一篇文章若基本敘述正確但卻夾雜少量錯誤或遺漏的細節,或是事實正確但涉及觀點與立場上的理解不同,都不容易界定其是否假新聞,更不希望自己成為真理裁決者(arbiters of truth)。
 
職是之故,周二(4月23日)再查廣東社科規劃網站,發現通知已被下架,當局或有意降低事件影響。事實上,在處於「改革開放」和「輿論管控」雙重變奏的當代中國,當局更應着墨於如何避免誤中副車,讓一些雖劍走偏鋒但無傷大雅的學術討論也留有生存空間,不但可消除世人疑慮,也有助國家走向有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