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土耳其最大城市執政權 埃爾多安「終結的開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土耳其最大城巿伊斯坦布爾周日(6月23日)重選市長,在近99%已點算選票當中,執政正義與發展黨(AKP)代表、前總理耶爾德勒姆(Binali Yildirim)取得45%選票,敗給得票54%的反對派代表伊馬姆奧盧(Ekrem Imamoglu)。今年3月,執政黨已丟掉首都安卡拉的市長席位,在兩場信任投票中敗陣的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此刻有多鬱悶,可想而知。

伊馬姆奧盧本身只是伊斯坦布爾一個區的區長,若論全國知名度,肯定比不上有份創立AKP、曾擔任總理的耶爾德勒姆。更搞笑的是,伊馬姆奧盧在3月的選舉中,只以13,000票些微優勢勝出,但AKP以選舉出現違規情況為由要求重選,想不到以更大差距敗陣(775,000票),可謂自取其辱,這對近年銳意集權的埃爾多安而言,亦是重重的一擊。

重選後輸得更慘

值得一提的是,埃爾多安與伊斯坦布爾淵源很深──在當地出生,1994至1998年出任市長。完成市長任期後,其黨友繼續在當地執政,因此說伊斯坦布爾是「新蘇丹」的根據地,並不為過。如今埃爾多安在自己的「地盤」敗選,無可避免引來一些解讀。

在今次選舉前,伊馬姆奧盧全國知度不高,其勝選多少令人感到意外。(路透社)

一些媒體把選舉結果,看成是選民對埃爾多安在政治上「倒行逆施」的懲罰。眾所周知,他在出任總理11年後,不滿足於擔任沒有實權的總統,於是利用2016年的流產政變,一方面整肅異己,一方面通過修憲把內閣制轉為總統制,成功集大權於一身。

大城市有較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他們對當局的「威權」舉措,自然有更大、更多反彈。這種解讀不能說全錯,但滲入了過多意識形態元素,彷彿只要埃爾多安擁抱民主自由,選民就不會懲罰他。但事實果真如此?看看土耳其,特別是伊斯坦布爾近期的經濟表現,或許會有更多啟示。

伊斯坦布爾市長選舉,被視為對埃爾多安的信任投票。(路透社)

經濟欠佳 選民不滿

在AKP治下,土耳其成為不亞於中國、印度的新興國家,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建工程紛紛上馬,高樓拔地而起,近郊地區亦不斷發展。單在2017年,這個橫跨歐亞、人口超過1,500萬的大都會便佔了土耳其經濟總量的31%。然而,隨着建設熱潮近年逐漸冷卻,加上美國加息、土耳其貨幣里拉匯率暴跌,以及物價飆升等因素,當地經濟遭遇逆風,抗議政府應對經濟危機不力的示威此起彼落。

在埃爾多安的經濟政策中,較令市場憂慮的是干預中央銀行(縱然這可能是過慮)。他在去年7月宣誓任職總統後,任命女婿阿爾巴伊拉克(Berat Albayrak)出任財長,並通過後者控制央行。而在今次地方選舉投票前,被指「經濟外行」的埃爾多安再度表明,將會更積極介入央行運作,結果導致里拉再次下跌,反映市場對他的經濟政策欠缺信心。

土耳其近期經濟表現不佳,成為執政黨候選人敗選的一大理由。圖為埃爾多安。(路透社)

AKP在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敗選的事實足夠讓人懷疑,這是否意味「終結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選舉過後,埃爾多安的黨內政敵會「伺機而動」,例如前總理達武特奧盧(Ahmet Davutoglu)和前經濟部長巴巴坎(Ali Babacan)盛傳可能成立新黨,預料「新蘇丹」將會遇到更多麻煩。

當然,埃爾多安此刻仍然執掌全國大權,再加上擔任總理期間確實取得堅實政績,因此他手上的政治資源依然無可匹敵。假如他善用這些優勢,着力解決當下的經齊民生問題,誰能說得準他不能重拾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