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糾結於中央會否強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纏繞香港社會的中港矛盾在反修例風波中再度爆發,中央政府也成為一些示威者叫囂「攬炒」的對象。在這個充滿情緒的喧鬧氛圍之中,各種與這次風波相關的內地舉措與輿論都格外受關注,「解放軍何時出動平亂」更成為人人都在議論的話題。紛雜的聲音之中有亢奮、有恐懼,更多的是忐忑,從中不難看出,對於中央會否以強硬手段平亂,港人或許各有想法,但多數人內心真正期待的還是這種情況不會發生。這引人思考,大家為什麼要糾結於不想要的「想像」,而不是以務實的態度去衝破迷思?

關於中央對香港局勢的盤算,近日有一些風聞引起了香港輿論截然不同的解讀。上周五(8月30日),路透社引述三名香港和內地消息人士報道指,特首林鄭月娥曾在8月上旬或之前向北京提交報告,分析示威者「五大訴求」的可行性,更表示撤回修例有助化解政治危機。報道指北京拒絕撤回修例的建議,又要求她不得屈服於示威者任何其他訴求。

被港人視為了解北京風向標的《環球時報》駁斥路透社編造謠言,挑撥煽動示威者將矛盾對準中央。有趣的是,《環球時報》日前在社論強調香港需要維持「高度自治」時,港人不僅有如覓見知音,更嘗試拿它與該報之前的強硬表態對比,從中品味中央是否調整了處理香港亂局的部署。其實,這份民粹小報也許能捕捉內地社會民情,但視之為理解中央的「權威」媒體,恐怕捉錯用神。

路透社的消息與《環球時報》發出的信號孰真孰假,沒人可以給出答案。在當下如此撕裂的社會裏,立場成為辨別黑白的唯一指標,人們傾向從自己想要的結果來判斷聽到的消息有多可信。問題是,大家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攬炒」心態與「中央會不會強硬」的思想碰撞來看,事實未必如此。

8月29日,大批武警公安在深圳又一次進行防暴演習,出動水炮車驅趕「示威者」,又舉起帶有繁體字警告標語的旗幟。(資料圖片)

有多少人真心想「攬炒」?

「攬炒」在反修例風波裏成為熱門話語,這種想法的發酵與政府面對示威訴求時束手無策,被指摘一如既往地傲慢、拒絕放下身段,當然有很大關係,然而有多少運動的參與者真心準備好與任何人「同歸於盡」?事實上,即使在這場運動中市民對暴力行為的承受能力較以往更大,但「攬炒」絕非「和理非」與「勇武派」的共同心態,當示威的激烈程度超出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底線,反思與理性的力量便會發揮作用,嘗試把它拉回正軌。

從字面來看,「攬炒」要表達的是,抗爭者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但逐步演變成可以「同歸於盡」。在現實行動裏,這體現於堵塞道路、阻擋鐵路運作等等所謂的「不合作運動」,希望藉影響經濟民生來對政府施壓,以求達到抗爭的目標。這種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另當別論。示威者「攬炒」的對象有兩個,首先是造成民怨的特區政府,進一步則是挑戰中央政府。因此,他們時刻留意着中央如何回應,其中有着充滿矛盾的博弈心態。

一方面,「攬炒」的鼓吹者似乎作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準備,等待着一場「血洗」,也許真有少數極端分子打算「犧牲」。與此同時,另一些評論家自以為「理性」地作沙盤推演,分析這種邊緣策略的「精妙」,判斷中央政府會迫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敢動武,最終會向抗爭者「跪低」。大多數人當然知道這是少數人的癡人說夢,然而,作為一種精神撫慰,還是會有人願意為這種荒唐的猜測背書。

民間記者會發言人認為政府引用《緊急法》,屆時便會「全港攬炒」。(張浩維攝)

為何賭一場必輸的賭博?

十賭九輸的道理人人都懂,為何示威者卻下一個必輸的賭注,賭一個自己不斷認定的專制政權忽然「慈悲為懷」?「自欺欺人」也許就是答案,換言之,他們的真正目標其實不是「攬炒」,它只是被想像為一種「有效」的抗爭手段,希望獲得「極限施壓」的積極成果。當然,鼓吹者其實自己也在擔心最壞的情況會發生。

除了留意解放軍,深圳在最近兩周內兩度舉行大規模防暴演習,也挑動着香港人的神經。如果說在如此敏感時刻,鄰近香港的地方密集舉行這類演練不是震懾香港社會,只會是自欺欺人。演習中打擊的「暴徒」頭戴黃色安全帽,手持雨傘、木棍,乃至防暴部隊用廣東話發指令,都很容易使人對號入座。有輿論警告,中央正在作最壞打算,絕非虛言。上周六(8月31日)香港街頭汽油彈橫飛的暴戾場面,也許只會令更多人相信這一刻離我們更近。只是,非要用這種危險的賭博等待着「全盤皆輸」的結果嗎?

上述路透社的報道,除了讓人擔心中央堅持用強硬手段處理香港亂局外,還讓一些人認定,中央在幕後操控港府決策。可細想一層,有誰真會天真地以為中央對香港亂象完全視若無睹,任由局勢失控? 平情而論,香港處於「一國兩制」的憲制框架下,擁有主權的中央政府肯定對香港局勢有發言權,《基本法》甚至規定在香港進入緊急狀態時,中央可把全國性法律在香港實施,而後者也是香港社會最關注的另一焦點。

不過,在關注中央有多少強硬手段、會不會加諸港人身上時,我們若回頭看,也許更值得反思的是,香港近年的動盪不是時刻出現中央即將武力介入的雜音嗎,最終為何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杞人憂天?

《環球時報》社論形容,取消香港「高度自治」會有「巨大治理風險」 ,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資料圖片)

中央軟或硬關鍵在議題

談論中央是否強硬時首先要問,這是指什麼議題?如果說堅持「一國兩制」符合香港人的追求,那麼中央一點都不強硬。如果說香港的言論自由是指可以推動港獨,中央的態度必然強硬;反之,如果言論自由只是針對各種意識形態,包括叫喊打倒中國共產黨,中央是會比較軟的,延續二十多年的六四集會從未間斷就是證據。

在反修例風波中,對如此多市民上街表達訴求,中央的態度是偏軟的,否則不會同意停止修例。然而,中央也反覆重申不在原則問題上讓步,如果香港的暴力持續,中央必然不會妥協,甚至會強勢回應。有些人以為中央因為顧忌國際社會的批評,不會隨意使用武力,這種猜測恐怕只會被證明是無知及錯誤的。其實,如果大多數香港人都認為中共專制,為什麼又會相信她可以因為國際輿論批評而改變?

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央強勢介入要求港府停止使用催淚彈,更阻止特區政府強硬清場,容許佔領行動持續了逾兩個月,時任特首梁振英後來放棄連任,也象徵着中央不認同其以鬥爭為綱的管治路線,希望香港社會休養生息。由此可見,非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中央都希望香港問題由香港自行處理,尊重「兩制」——這個理性判斷也多次被事實證明。

單純厭倦香港深層次矛盾而希望離開,並不成熟,對自己人生規劃亦不負責任,更遑論對社會的責任。(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港人治港」需先做好分內事

客觀地看,在「強硬」之外,中央也時刻作出不容忽視卻又時常被港人無視的表態,這就是反覆強調維持「一國兩制」的決心。這個差異正正體現了香港與內地對「一國兩制」認知的鴻溝。毋庸諱言,中央與香港在這方面各有一本厚厚的賬要算——中央正為長年以「區隔」態度處理陸港關係所造成的破壞承受苦果,以至於如今要撥亂反正,強調「融合」時面對巨大反彈;港人則要在此艱難時刻重頭全面深刻認識「一國」與「兩制」的本意,重塑香港的身份認同。重新互相認識的過程很痛苦,但卻是非常必要,畢竟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既是港人普遍的期盼,也是中央要盡最大能力維護的國策。

對香港社會來說,與其抱着杯弓蛇影的心態猜度中央會如何「強硬」處理香港問題,不如認真研究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內事,走出當前亂局。香港要堅持「港人治港」,就需要官員與市民共同完成這個任務。香港需要自強,也有足夠空間自我發展,前提是認清「一國兩制」的本質——上述《環球時報》社論便明白無誤地作出了解說,可惜的是,本地輿論多把焦點放在文中「回到高度自治的原點」這句話,未深究後面的另一句「大實話」:香港的「高度自治」不能導致其與國家政治上的對立,這是「一國兩制」原則的底線。

再套用內地官場流行語「打鐵還須自身硬」,香港要確切守護香港的「一制」,長遠須建立強而有力的高效管治,這需要官員有足夠政治認知與治理能力。《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震盪讓人始料不及,是因為大家沒有意識到,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已到了任何一次「意外」就可能造成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的地步。大破之後謀求大立,空前的亂局是社會不公積累多時之後的結果,當前的急務是停止耗損,讓社會建立共識,聚焦於改革,推動香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