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非不倦發聲 政府莫負有心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四(26日)晚舉行首場「社區對話」,觀乎雙方現場表現,特首林鄭月娥與參與的逾百名市民互動有限,很大程度仍是各說各話。不過,有份發言的市民都是有備而來,把握極有限的時間,有理有節地述說各自的訴求。在示威衝突無日無之,社會走向兩極化,「深黃」「深藍」各以激進手法表態,撕裂日見嚴重之際,這樣一場各界看淡的對話,卻讓人看到不少市民仍珍視「和理非」價值。這些市民也許明知對話效用有限,但仍積極把握機會發聲,他們和平理性的精神實在值得尊重,政府更需要重視。

獲抽中發言的市民中包括一名已為三名子女父親的中年男士,從言談間可知他正是那種典型的溫和「和理非」。他自稱近來參與過的示威只有6月12日的民陣遊行,更不忘強調那是「合法遊行」,而他甚至視參加對話為較為激進的行動,質疑自己或許不應前來參與。然而,這位先生決定站出來,不慍不火地向官員們表達不滿,質問政府為何不對這不斷擦鎗走火、隨時有人命傷亡的社會動容。他又直言對社會局勢變樣、一步一步逼港人移民海外的憂慮。相信這位先生的言論,正能表述出不少中年市民——特別是家長——的心聲。

一場修例風波,讓許多從來不理世事的市民一夜覺醒,有些人或許一下子變得激進,但更多的政治素人想必仍是溫和、理性的。一名三十多歲、任職銀行業的女士便屬於這一類,她表示自己此前一直未曾對政府、警方感到不滿, 但近月風波卻讓她非常「心痛」。她事前顯然做足功課,發言時有條不紊地指出監警會處理目前問題的局限,質問官員有何理由堅拒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更呼籲政府絕不可逼不少正付出沉重代價、為香港未來抗爭的年輕人走上絕路。

林鄭與局長到伊館展開「社區對話」,堅拒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自政府宣布構建對話平台以來,社會普遍不抱期望,質疑對話會談只會淪為特首林鄭月娥自說自話的「政治騷」。首場「社區對話」似乎說明這些質疑亦不無道理,但這不代表對話不應堅持,恰恰相反,當「和理非」市民願意參與,政府應開拓更多渠道給他們發聲。

必須強調,這種互動不能只停留於「交流」,政府要在施政上作積極回應,否則只會消磨「和理非」的耐性,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和理非」們對目前困局也非全無情緒。正如一名中年女士怒斥林鄭重視權貴,賤視市民,只要獲得足夠的權貴支持,「足夠票」即何粗暴施政,完全漠視廣大市民意願、利益;當市民的憤怒忍無可忍,示威衝突未能制止時,林鄭方才展開對話。她批評林鄭只能作為出色的行政人員,絕不是稱職的從政者,其批評字字鏗鏘,廣傳於社交媒體上,可謂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首場社區對話在灣仔伊館內進行,150名抽中市民能與特首直接對話。(政府新聞網FB)

和平、理性、非暴力本來是港人參與社會運動時珍重、也廣受外界讚頌的價值,當前嚴重缺乏互信與撕裂的社會氛圍,卻使「和理非」受到質疑,被批為離地。我們一直認為,作為香港社會主體的「和理非」不應以自暴自棄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力量,而是要把握各種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合力阻止街頭抗爭偏離正軌。

數個月煎熬換來的這場對話也許仍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也證明香港人具備良好的公民素質。「和理非」理應繼續挺起腰骨,堅持以非暴力方式推動社會改革。至於政府,既然創造了空間讓這些「沉默大多數」走到鎂光燈下,發出理性的聲音,就絕不可對他們的訴求嗤之以鼻。如果政府不積極主動回應社會訴求,對話終究徒勞無功。如何不負「和理非」眾望,林鄭實須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