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棄置塑膠為膠袋 單靠徵費非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購物用膠袋、吃飯掉飯盒,塑膠產品為現代人帶來的一時方便,卻要下一代人「找數」。近年社會開始注視塑膠對生態環境的禍害,各界嘗試推廣「走塑」。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周三(13日)披露,港人每月平均棄置24,120公噸膠袋,佔每月平均塑膠棄置量逾37%,本港膠袋、膠樽、膠餐具的棄置量依然龐大,「走塑」刻不容緩。

5毫子跑輸通漲

膠袋徵費自2009年7月7日推行起計,十年來膠袋棄置量反覆徘徊,暫時最新的2017年數字未見明顯減少,近年甚至有重回徵費前水平的趨勢。

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首階段徵費,主要涵蓋3,000多個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的零售點,起初雖略有成效,但膠袋棄置量仍由計劃實施一年後的44.4億個反覆上升至2014年的52.4億個。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自2015年開始,收費範圍包括整個零售業界,同年膠袋棄置量急跌至39.3億個,但隨後又逐漸回升到接近計劃開始前水平,2017年棄置了44.2億個塑膠購物袋。

膠袋收費多年未檢討,政策成效每況愈下。隨物價通漲,現行收費難以吸引市民「為5毫子折腰」放棄一時方便。有見環境局即將檢討袋收費計劃,當局首先應提高徵費,加強消費者使用環保袋的誘因。愛爾蘭在2003年推行膠袋稅後,膠袋使用量同樣回升,但他們在2007年將膠袋徵費由0.15 歐元上調至0.22歐元,加價達46%以維持政策效果。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實施約10年,當局指明年會進行檢討。(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商戶亂派須遏止

其次,目前因食物衞生理由而使用的膠袋可豁免收費,但豁免範圍模糊,當局應研究收緊膠袋徵費豁免範圍。肉類、魚類等食物就衞生考慮,使用膠袋應獲豁免。但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出,部分冷凍食品使用膠袋並非必須,例如可樂等罐裝飲品,膠袋無法阻止滲水,市民以環保袋代替也不構成衞生問題。

另外,本港零售商戶眾多,環保署難以逐一執法。環保署2015年時針對膠袋徵費曾巡查逾43,000次,但2018年時已大幅減少至21,000次左右。而且,自第二階段膠袋徵費後,平口膠袋需要收費,但實際執行未如理想。今年10月環保團體「綠領行動」到20間超市統計平口袋派發數量,發現達27.1%屬違例派發,不少商戶讓市民免費取走平口膠袋,或以平口袋放入包裝餅乾或室溫飲品等不獲豁免商品。

推行膠袋徵費,執法與教育應雙管齊下。當局一方面須從執法入手,加強突擊抽查,遏止商戶違例派發膠袋;另一方面,當局也應考慮到商戶運作情況,確保前線收銀員工熟悉膠袋徵費規例。環保局再次修訂膠袋徵費同時,應促請商戶向前線收銀員說明新訂規例,以及徵費範圍,確保新例能夠切實執行。

政府應為市民提供第三選擇,推動商戶向市民借出環保袋。(Getty Images)

政府工作不止「加價」

另外,香港行街購物非常方便,消費經常流於即興,消費者難以每時每刻帶備環保袋,市民少會因為小額金錢放棄心頭好,變相令膠袋徵費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徵費」與「自備購物袋」以外,政府應為市民提供第三選擇,推動商戶向市民借出環保袋。

為配合市民消費行為,政府可仿傚台灣早前推出的「袋動台中」計劃,推動二手袋循環回收,由不同超級市場、便利店回收市民家中清潔的紙袋、不織布袋及環保袋,供市民購物後借用。也可參考新竹市配合企業,讓市民付出按金借走購物袋的做法,便利市民也保護環境。

塑膠產品一經製造已對環境造成傷害,最根本做法始終是從源頭減廢。「一兩蚊」的膠袋徵費或能短時間遏止消耗,但破壞既成難以彌補。十年不變的膠袋徵費既有必要檢討,在徵費以外,政府亦應為消費者提供替代方案,以改變消費者固有習慣作長遠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