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前車可鑑 勿以激昂口號取代社區實幹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1月24日舉行的第六屆區議會選舉將創下眾多歷史紀錄:此次選舉為1967年左派暴動以來,首場在大型社會騷亂下舉行之選舉;本屆選舉的選民人數為4,132,977,首次突破400萬關口,選民人數為歷年最高;選舉事務處接獲35萬份新登記選民申請,亦為九七以來各個選舉年的新登記選民紀錄,比佔領運動後的上屆區選前之26.3萬人仍要高;本屆區議會選舉亦為史上首次沒有自動當選選區。如此多個紀錄,明顯是由迄今持續了逾五個月的反修例運動帶動。無可否認本屆選舉已經高度政治化,然而政治風波為一時三刻,社區建設方是細水長流,倘若慷慨激昂之政治口號取代連年累月之地區工作表現,左右選戰,最終受苦必然是那些候選人及其社區。

1967年4月新蒲崗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事件演變成嚴重警民對立,左派工會亦發起罷工及示威。6月7日市政局選舉當日,天星小輪等因罷工而停駛,政府仍確保選舉可以順利舉行,支持政府恢復秩序的葉錫恩、黃夢花、張有興等高票當選。今天的社會紛亂程度,雖非1967年4月時左派暴動之初期可以比擬,社會之民怨與當年左派工會在社會中的支持度相比亦難以評估,然而用票箱總好比磚頭,可讓市民不論持正反立場,都可以為現時之政局以至其社區事務發表意見。加上選舉為政府聽取民意,市民行使公民權利之重要渠道,是負責任政府之憲制責任,因此政府必須以最大努力,確保區議會選舉於周日可以順利舉行。

大部份選民多屆以來選擇區議員的標準,亦是以候選人在該區之社會服務,其本身之政見一向不是重點考慮因素,如有人要把區議會選舉加入政治元素,則很可能違背選民本身希望區議員為地區服務之意願。(資料圖片)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於年前提出的「風雲計劃」以及坊間有人發起的「反自動當選」行動,提出要派出候選人於全港所有選區參選,阻止建制派自動當選。區區有得選,人人有票投,令不少多屆都由現任議員自動當選的選區有競爭,為選民提供另一選擇,未嘗不是好事。不過戴耀廷聲稱要在全港18區區議會中奪得過半數議席,劍指選舉委員會兩個區議會分組界別之117席,以此影響來屆的特首選舉,則顯然是把區選視作政治抗爭戰場,有悖於區議會服務社區之宗旨。

事實上,區議會之職能及權力在於就地區事務提供意見。候選人在競選拉票時,亦應此作為政綱及宗旨,而非將區議會變成一個政治爭論之場所,或者試圖將之作為政治鬥爭工具。誠然,大部份選民多屆以來選擇區議員的標準,亦是以候選人在該區之社會服務,其本身之政見一向不是重點考慮因素,如有人要把區議會選舉加入政治元素,則很可能違背選民本身希望區議員為地區服務之意願。

2003年因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爆發的七一大遊行,也帶動民主派在當屆區議會選舉之選情。不少民主派以「踢走保皇黨」之口號參選,把選民對政府之不滿情緒發洩在親政府的建制派政黨身上。(資料圖片)

回顧歷史,2003年因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爆發的七一大遊行,也帶動民主派在當屆區議會選舉之選情。不少民主派以「踢走保皇黨」之口號參選,把選民對政府之不滿情緒發洩在親政府的建制派政黨身上。不過四年過後情況卻出現逆轉,2003年民主派搶佔的選區,大多被建制派奪回,民主派不僅將收穫悉數回吐,甚至倒輸。自此民主派的地區根基大打折扣,一蹶不振。這屆區選亦在社會彌漫反對政府情緒下舉行,民主派選情一度被看好,然而,持續不斷的暴力示威令不少評論開始相信,未與暴力「割席」的民主派會受衝擊。當示威愈演愈烈,於多區造成嚴重破壞及交通癱瘓,當居民出入不便、社區滿目瘡痍之時,民主派仍能對選情如此樂觀嗎?以史為鑑,民主派2003年時雖然單以政治口號空降多區而僥倖勝出,但若無紮實之地區工作作為後盾,其支持終不會長久。

在此熾熱之社會環境下,政府、候選人、選民各方皆應擔當負責任之角色,以確保選舉能夠順利舉行並充份反映民意,選出稱職的地區代議士,以及提高社區治理能力。(資料圖片)

本屆之新登記選民有破紀錄之35萬人之多,當中18至35歲之年輕選民登記人數更比去年暴升12.3%,不少評論認為選舉已與反修例運動扣連。然而在此慷慨激昂、理想崇高之政治口號下,更多大大小小的民生議題、社區建設,亟待本屆選舉中當選的區議員埋首苦幹。若然單憑政治立場而投票予一些毫無地區政績,不理民生建設,只懂高叫政治口號的投機者,結果把往後四年的社區治理置之不顧,明顯是有負於所有對當區民生改善有所寄望的居民。選民實有必要將政治及民生分開,在地區上投給真正能夠為社區服務之候選人。

政局動盪、社會紛亂,氣氛帶動本屆選舉創下多個歷史紀錄,毫無疑問政治議題已經進入社區,成為選舉的一部份。然而在此熾熱之社會環境下,政府、候選人、選民各方皆應擔當負責任之角色,以確保選舉能夠順利舉行並充份反映民意,選出稱職的地區代議士,以及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勿以一時三刻的激昂口號再次換來四年社區的歲月蹉跎。要知道政治氣氛畢竟是短暫,社區建設方是細水長流,而民生恰恰正是最大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