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總理倡四天工作周 香港工時保障落後於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早前以34歲之齡成為世界最年輕國家領袖,成一時國際佳話。雖然其「最年輕」地位快將由再度出任奧地利總理、33歲的庫爾茨(Sebastian Kurz)取代,不過馬林未有因此而消失於國際傳媒之鎂光燈下。此名出身於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黨的新科總理,近日建議四天工作周,令其再引起關注。

芬蘭現時實行五天工作周,每天工作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40小時。該國早於1996年更立法,容許大部份勞工自行調整工時,最多可比僱主要求之工時工作多或少三小時。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打工仔」,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歎羨。如今馬林領導之社會民主黨鼓勵進一步縮減工時,每周工作日減一天變為四天、每日工時減兩小時變為六小時,每周平均工時為24小時,縮減近一半。雖然非於國會內立法推動,但馬林表示,人民值得擁有更多時間放於家人、愛人、嗜好或文化等其他領域,為國民的工作生涯踏出新一步。

芬蘭新總理馬琳提倡4天工作周。圖為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flickr)

四天工作微軟效率升四成

事實上馬林的四天工作周建議非甚麼破天荒之創舉,鄰國瑞典於幾年前亦試行過每天工作六小時。英國工黨去年大選前亦提出,一旦執政將會於十年內推行32小時工作周。法國早於2000年已將每周工時由39小時縮減至35小時。而於私人企業中實行四天工作周之例子亦不勝枚舉,新西蘭小型金融服務公司Perpetual Guardian早在2018年已經試行。愛爾蘭人力資源公司ICE發現推行四天工作周後,員工工作習慣顯著改變,減少小休並檢查社交媒體。微軟於日本之分公司亦於去年中開始實行四天工作周,並發現員工之生產力提升近40%,員工不再需要被迫發放無聊電郵、出席無意義會議,令該政策深受年輕人歡迎。

英國亨利商學院一項調查發現,77%員工稱四天工作周令其生活質素大幅提升。瑞典引入六小時工作日後,護士變得更健康、更快樂、更有活力。誠然,與其要困在公司無聊「扮工」,若家長可花這些時間照顧小孩、情人可陪伴另一半、其他員工亦可以發掘其興趣、持續進修、做運動、參加社區活動、與社會其他群體交流,對於國民之身心健康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亦可為下一代提供更多照料及家庭教育,對於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身心建設亦有所裨益。而且縮減工時亦有利自然環境,由於員工毋須再頻密上班,亦會減低交通運輸帶來之碳排放,亦會減少上班時用膳所製造之塑膠外賣飯盒、咖啡杯或廚具。

低工資、長工時環環相扣,單有一項保障無法維護工人權益。(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香港超時工作嚴重

自工業革命起,人類之工作時數已逐漸遞減。以美國為例,勞工之每周工時由19世紀中葉的近70小時大幅下降至20世紀初的約50小時。勞工工時在戰後停留於每周40小時,卻自此一直停滯不前。相反,經濟政策研究所發現美國勞工開始用更長之工時賺取同等之工資,1979年美國勞工之時薪中位數為16.36美元,調整通脹等因素後2015年卻只有17.33美元,此意味着美國人需要工作更長時間以維持其生活水平,令中低下階層之負擔不斷上升。然而同時間美國人均生產總值在戰後急升,其經濟發展累積之大量財富未有回饋中低下階層,此也導致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中產階層愈漸萎縮,社會朝向M型社會亦令政治轉趨兩極,社會愈加不穩,政局因而動盪。要解決此問題之癥結除了要在工資增長停滯上落手外,亦有賴工時相輔相成。

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建議21小時工作周,並指縮減工作時數將可緩和失業、碳排放、生活質素不佳、經濟不平等、工作過勞、家庭照顧、空餘時間不足等不同層面之問題。西方已發展國家近年亦積極推動縮減工時,其中法國人平均每周工作30小時、荷蘭人27小時、德國人25.6小時,皆是行風氣之先。香港人均生產總值雖然跟以上先進國家並駕齊驅,每周工作時數於2018年仍有44.3之高,五名勞工之中便有一人平均每天工作11小時,平均每周工作55小時。瑞銀2016年調查發現,香港人於71個國際城市中工作時數最長。坊間要求標準工時之聲音已經歷時多年,政府更於2013年成立標準工時委員會,然而經過七年時間仍是只聞樓梯響。芬蘭的四周工作天對香港的「打工仔」或許太過遙遠,但一個合理之工時標準應是近400萬名「打工仔」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