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小修小補利得稅 民主黨建議缺遠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新一年財政預算案發布在即,不同政黨陸續發布建議書。民主黨上月中向財政司司長提交近193項建議,其中重點要求政府回應政治訴求、向所有市民派錢紓困及向區議會提供財政資源。建議書內固然有不少值得討論、參考的地方,然而香港身陷複雜的深層次矛盾中,制定財政預算案必須高膽遠矚,方能有效協助重振經擠、改善民生,若建議短視、甚至泛於政治化,無助社會走出困局。

財政預算案並非施政報告,理應聚焦資源調配、公帑運用等問題,根本無必要將之與政治爭議捆綁。惟民主黨整份建議書的首項建議,正是政治化整份財政預算案;報告雖強調「政治問題必須政治解決」,卻倡議以財政預算解決政治訴求,如要求政府須回應「重組警隊,阻止警察濫捕的訴求」。先不論此般情緒化的建議是否有助改善警隊表現,如此政治化的訴求根本與財政預算難以扯上關係,民主黨實不應該以財政預算案作為宣洩政治立場、訴求的平台。

民主黨的財政預算案建議中,包括不少針對反修例、警隊的措施。(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再者,縱然反修例風波引起前所未有的政治困局,當中社會的不滿亦與本港複雜的深層次矛盾不無關係,絕不能只簡化成「政治問題,政治解決」。舉例說,近月爆發新型肺炎,本港隨即陷入嚴重的防疫及醫護危機,當中公營醫療系統「爆煲」問題再次浮現,甚至助長醫護罷工情緒。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無疑與政府防疫工作不力有關,但同時亦折射出醫療系統效能久未改善的老問題,而港府過去數十年奉行新自由主義式管理,不斷削弱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及資源,才是問題的癥結。這般的深層次矛盾,難道不是當前民生的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嗎?惟民主黨在醫療衛生上只是略作建議,明顯未能搔得着癢處。

部份建議可取

平情而論,諸如土地及房屋般的結構性問題,民主黨的建議不無可參考之處。首先,民主黨建議預留1,500億元成立「收回土地基金」,以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規模收購新界棕地及發展商1000公頃農地儲備之用,並以此作為公營房屋和過渡性房屋的土地來源。港府去年尾表示將會運用《條例》收地,若要購得足夠用地以發展足夠的可負擔公營房屋,無疑需要龐大的公帑支持。其次,民主黨亦建議重新定位市建局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機構,並倡議政府為此提供足夠的資源,這亦是助市建局重拾公營機構的社會責任,讓市區重建脫離單純商業化的操作,讓普羅市民更能受惠。

不過,民主黨不少建議只為小修補,與改革仍有一定距離。以交通為例,民主黨倡議進行不少連接新界各區與市區的交通研究,甚至指政府長遠應研究是否興建第四條海底隧道,這些建議對改善目前交通惡況固然有可取之處,惟長遠只會繼續縱容本港新界與市區居住與職位分佈不分均的空間格局,新界通往市區的交通問題只會無日無之。如要徹底扭轉困局,理應鼓勵政府撥出更多資源研究於新界設全新商業中心區,創造新界獨有的就業中心。

仍然缺乏遠瞻

至於有關「派錢」方面,除了提出一連串的稅務寬免外,民主黨一如其他政黨鼓勵政府向市民直接發放現金紓困,甚至要求須向所有市民不分年齡、階層「派錢」10,000元,尺度較其他政黨所倡議有過之而無不及。毋庸置疑,香港連接經歷反修例風波及新型肺炎爆發,民生大受影響,政府欲以現金支援市民紓困不無道理,但派錢終究為短期的緩兵之計,社會更為需要的是全方面的改革、重建,諸如社會已討論多次的經濟結構重整、產業轉型等,民主黨並未有提出仔細的財政倡議,實教人感到失望。

更甚者,對於整個公共財政的長遠改革,民主黨更是無深遠的洞見。港府過去管理公共財政的最大問題除了盲從量入為出的信條,就是對市場放任不管,助長貧富懸殊。社會多年呼籲稅務改革,即如首富李嘉誠早年亦倡議提高利得稅,可見富有者實有必要承擔更多的公共財政責任。然而,民主黨關於公共財政的建議,較有亮點的只為建議引入利得稅三級制,將利潤為200萬至1,000萬企業的利得稅率由16.5%寬減至13%,同時只將利潤超過1,000萬或以上的公司的稅率由16.5%微調至17%,這樣的小修小補對中小企的幫助可謂微不足道,亦沒有檢討及擴闊稅基,無助促進經濟公平分配。觀乎美國總統選舉的辯論台上,參選人也圍繞稅改而爭辯,香港的從政者何時才能針對問題核心對症下藥?

我們期望,民主派既然獲民意支持,必須擁有更高更遠的視野,帶領香港徹底解決諸種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