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經民聯轉軚撐派錢 卻忽視稅制大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周二(18日)表示,雖然該黨一直不支持全民派錢,但無奈地政府在武漢肺炎疫情中「乜都話做唔到」,那倒不如全民派錢。這使得要求政府派錢難得成為跨黨派共識。可是,不論是全民派錢或是經民聯建議的消費券、由政府擔保的中小企向銀行借貸等,皆是短期應急之策。觀乎經民聯去年12月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建議,不但沒有為疫情過後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綢繆,更忽視了分配正義的大原則,囿於「大市場、小政府」的守舊思維。

雖說經民聯份屬建制派,但該黨議員林健鋒周二在立法會見記者時,卻難掩對政府失望之情。受疫情影響,經民聯早前已向建議港府,在防疫抗疫基金中預留部分資金,作為中小企的貸款擔保,另外亦建議政府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惟政府對經民聯的提案不但未有列入考慮,更反稱「好難做、做唔到」。眼見港府的「佛系」態度未能急市民所急,林健鋒近日亦稱「如果政府真係樣樣都話做唔到嘅,咁不如就全民派錢啦」,一改該黨過往反對派錢的立場。

沒有檢討公共理財哲學

可惜,經民聯雖受疫情影響而調整既定立場,該黨對公共理財的理念卻未見耳目一新。去年本港受反修例運動影響,經濟其實早已於疫情爆發前漸見下行趨勢,經民聯亦曾於12月上旬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面,並就本年的《財政預算案》提交建議書。經民聯合共提出逾百項政策建議,惟大多都要小修小補,如設立智慧城市專項基金、優化創新及科技基金的「專利申請資助計劃」,以及成立「失業轉型支援基金」及「銀髮創業基金」等,沒有從修正公共理財哲學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改革的必要性。

特別是在稅務改革上,林健鋒建議將提高基本免稅額由132,000至150,000元,稅階由50,000元擴闊至55,000元;調高子女免稅額及供養父母等人免稅額,以及同時下調和寬減各類物業差餉等,皆未能觸及稅制的核心問題。如「01觀點」多次指出,本港的稅制雖然簡單易明,惟箇中問題不在於稅率或稅階過高,而是稅基過於狹窄之餘,港府所花費的公共開支亦非用得其所,沒有遵從經濟分配正義的大原則而行,才會衍生出「老無所依」和貧富懸殊的社會現況。

經民聯多番質疑空置稅

政府去年提出徵收空置稅,可謂改善香港稅制的機會,修正扭曲了的市場。惟經民聯不但無視政策本是要誘利地產商在新盤建成後盡快推出,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因由,更反過來指新稅並非有效解決樓宇供應的措拖。誠然無人會期望單憑空置稅,便可短期內使私樓售價和租金下跌,但目前地產商的持貨數量之多、「有樓不賣」的銷賣手法比比皆是。既然政府有意為樓市降溫,急民眾所急地走出一小步,經民聯何不先放下既得利益的狹隘思維?

現時本港諸多的社會問題中,有不少是因守因循守舊的公共理財哲學所致。例如在退休保障上,即使港府的改革意願,可反映在早前的長生津改革,但由於申請條件苛刻,且須配合公共年金計劃,根本無助改善基層民眾的退休保障,更遑論是追趕世界銀行建議的「五條支柱」理想方案。歸根究底,港府多年來對弱勢社群欠缺承擔,是由於其政策仍然植根於陳舊的新自由主義迷思,使至市場失效時未能適時介入,承擔起政府作為資源再分配者的應有之義。

經民聯的部份建議,如設立「公屋重建基金」及豁免青嶼幹線收費等,皆能夠惠及民眾,惟在總體理財哲學上,經民聯卻與港府一樣,繼績擁護新自由主義,無視自由市場帶來失衡和副作用。反之,政府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公平地分配資源,所須的不是減稅,而是精準地以累進稅,如奢侈品稅和資產增值稅等,扭轉貧富差距,藉本有的資源再分配職能,支援低下階層改善生活。這才能讓全民分享經濟成果,真正體現分配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