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勞福房屋縱有方向 工聯會仍須懂治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今個財政年度先遇上反修例風波,再來新型肺炎肆虐,對港人而言好不艱難。即將於周三(26日)到來的財政預算案引來界關注,工聯會等多個政黨早前交出多個財政預算建議,各個政黨少有地意見一致,不約而同要求政府派錢。工聯會黃國健形容目前社會人心惶惶,立法會會議上當面要求司長每人最少派一萬。不過,財政預算案關乎政府未來一年施政,在派錢一萬成為焦點之後,政府的預算該何去何從,才真正考驗各個政黨的能力。

今年對港人而言好不艱難。(資料圖片/陳晶琦攝)

只見近火 不見樹林

隨疫情發展,市民出街也不敢到人多地方,昔日的繁華街道冷冷清清。市道慘淡,首當其衝是從事飲食、旅遊、零售等行業的星斗市民,工聯會在其財政預案的建議中詳列多種不同津貼,失業者可以有失業津貼,中小企有請人津貼,學徒計劃有津貼,單位維修有津貼,父母生仔、子女長大也有津貼,以至綜援、職津、長生津加碼、公屋免租,諸如此類。社會遭遇逆境,要求政府加開津貼支持市民渡過難關無可厚非,但政黨不能止步於此,對社會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視而不見。

工聯會不少建議都切合社會需要,但未能針對結構問題。舉例而言,他們要求政府向全民提供1,000元資助使用康文署轄下設施。讓市民多做運動的原意是好,但本港體育館數目已低於政府公布的《規劃標準》,加添補貼其實不足以讓市民有場「打波」。這就是我們常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頭痛或腳痛的成因可以在其他位置。

要真正令到樓價及租金可負擔,不能靠租金免稅額,始終須從供需關係及全面市場規管着手。(資料圖片)

房屋問題小修小補

工聯會作為一個立足於基層、以經濟左翼為本的政黨,不少建議都涉及增加公共開支,在勞工福利、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市民。但須知道,香港投放在扶貧、教育、社會福利等的開支,其實大大受限於收入結構,因為政府將賣地收入列作資本收入而非經營收入,只注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用作基建發展。此等結構成因必須改變,方能真正改善香港社會。

又如困擾港人多年的住屋問題,工聯會不少招數都能壓抑炒風,例如增加買家印花稅(BSD)、開徵資產增值稅等。然而,要真正令到樓價及租金可負擔,不能靠租金免稅額,始終須從供需關係及全面市場規管着手。

工聯會提議向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家庭提供租金津貼,並盡快檢討《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為劏房作租務管制。但整個私人租務市場早已隨樓市升幅脫彊,各類的住宅單位幾乎亦須租管重置理性。再者,為限制業主加幅,租金管制應如何設計,往往是成敗關鍵。若然此等問題未解,房屋負擔也未必能減輕。

在房屋供應方面,工聯會建議在啟德發展區興建過渡性房屋。不過,「過渡」性質的發展規模始終有限,整體基層的住屋環境仍難依靠過渡房屋得到改善。若工聯會試圖以過渡性房屋解決纒繞香港十年的痼疾,實在無法說服港人他們有解決房屋問題的意志。

要解決基層住屋困境,工聯會應該積極推動政府,從速履行去年施政報告時的承諾,在財政預案中為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購發展商的閒置農地作好準備,為香港的頑疾對症下藥。而工聯會提出的租津、租管措施,更不能只限於提供租金津貼、條例檢討,而是應由政府進一步平抑市場租金,在短期內紓緩租戶壓力,並保障租戶的居住權利。

當社會百業蕭條之時,香港人只能寄望業主開恩,政府只能呼籲業主減租,便是「大市場、小政府」種下之惡果。(資料圖片)

手停口停 正是結構矛盾

以勞工權益為旗幟的政黨有時予人只知增加福利之感,卻無力觸及經濟的深層次結構矛盾。津貼補助可解燃眉之急,有錢到手也易贏得選票,但香港社會實際需要甚麼?怎樣走出困局?

例如當社會百業蕭條之時,香港人只能寄望業主開恩,政府只能呼籲業主減租,便是「大市場、小政府」種下之惡果。當社會保障不足,工人在市場議價無力時,需要的就不只是派錢,而是全民退保、五天工作周、集體談判權等。甚至乎當經濟出現周期波動,政府救市動輒以百億計的時候,我們既要推動香港擴闊稅基,為長遠增加投放予民生範疇的經常性開支做好準備,也要提供更多具發展潛力及待遇優厚的創業與工作機會,直接扶傾濟弱。

如果派錢能解決問題,不少政黨的建議書都是一服良藥。可惜,香港的問題遠不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