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試題之前 須先考慮考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四(5月14日),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史科試卷一的歷史資料題(data-based question)部份第2題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did more good than harm)」引來極大爭議。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副秘書長康陳翠華以及諸多社會人士相繼要求考試及評核局取消有關試題,而考評局周一(18日)開會商討以後表示仍須詳細探討處理方案。

現時大家對涉事試題的討論,尤其剛剛被放上議程的取消試題一事,多數都只聚焦題目本身,並未對應試學生有足夠的考慮及照顧。另一方面,由於該科答卷評核工作尚未展開,所以各方在評估試題影響的時候,往往欠缺充份數據去檢驗所謂試題引導或「播毒」之說有否事實根據。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罕有促考評局取消今屆歷史科其中一條涉及中日關係的題目。(資料圖片)

認識侵華史實 得分反遭削減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就算出題質素不佳以至傷害民族感情,這個問題卻與取消試題的決定本身無必然聯繫。過去幾年中學文憑試通識、歷史兩科都出現過富爭議性的試題,但是它們都沒有被取消,原因正是因為應屆考生利益才是相關決定最大依歸。

況且輿論對試題的最大批評,是認為它可能誤導考生對日本侵華史實產生不正確認知。諷刺的是如果這條試題真遭取消,那些知曉日本侵華史實、認真作答反對「利多於弊」的學生將遭受最大損失,相反不諳此段歷史的考生則可能因為原本沒有認真甚至避開作答此條題目,得以平白賺分或逃過失分。

此外,歷史科始終是選修科目之一,所以基於任何非考生因素而針對該科試題或評卷指引作出的改動,結果都會在選修及沒選修者之間造成不公;前者如果自動在被取消題目獲得滿分就會更易在「水平參照」制度下獲評更高等級,相反後者如果試卷總分較低便有較多失分空間。

預告取消試題 影響考生表現

再者,教育局的處理手法,即其於所有科目考試未完成之時就高調提出取消試題的可能,也無可避免地會對應考歷史科試題的學生造成影響。試想想一位考生辛苦地完成歷史科答卷後,正打算繼續溫習之後幾天開考的其他科目,當晚卻得知其中一條試題有機會取消,豈有可能不會擔憂?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召記者會,罕有要求考評局取消今屆歷史科其中一條涉及中日關係的題目。(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正如今年2月宣佈中學文憑試延期的時候,楊潤雄自己也說過:「各項應變措施均以五萬多名應屆考生的利益為依歸」,「考生的安全永遠是我們的首要考慮,但同時亦要兼顧公開考試成績對他們在本地和外地升學的重要性,以及申請升學的時限」。

擬定試題若出了問題,考生都應該獲得公平及公正的對待,更不應該在考試完成前先行預告可能取消試題,影響考生後續表現。那些選擇此一時候就提出相關言論與決定的人,再列舉教育理念或民族大義理由支持,也抹煞不了他們衝動行事而未能充份考慮考生利益這個客觀事實。

趁機調查答卷 驗證「播毒」情況

最後,既然一群官員及社會人士認為這條試題有意引導學生討論日本侵華正面價值,那起碼我們在現階段先應該做的事情,便是審視考生是否真的受到此等引導。考評局的評卷機制應可以檢視及修正問題,而不一定要貿然取消題目、銷毀答卷,白白放過這次了解香港學生遭所謂「播毒」影響情況的機會。

這次考試題目不管取消與否,當局都應該「特事特辦」專門針對此題統計所有考生的作答內容,看看有多少人同意20世紀上半葉日本對中國帶來「利多於弊」,以及寫出日本侵略中國有什麼「利」可言,並且公開相關調查結果,給社會給出一個清晰判定本地教育有否「播毒」的客觀指標。

無論如何,這次事件已經給涉事考生帶來了頗大壓力,現時各方應先冷靜下來讓考評局繼續進行評核任務,而最能顧及考生的做法便是等待上述調查結果出爐之後,才再議論應否取消這條試題——我們對莘莘學子可以多一點信心,他們未必如此容易受到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