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計算爭拗無謂 以政綱爭取支持實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換屆選舉即將在12月19日舉行,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上周四(18日)在報章提出應該以「加權新公式」,即連同功能界別、選委會界別計算「總和投票率」,原因是單單以「地區直選的投票率加以直接衡量」已經不能反映新選舉制度的社會認同度。

有關說法隨即引起建制派的非議,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葉國謙就表示有關建議「無聊」、「自欺欺人」、「無意思」,並強調投票率應是反映現實情況。

特首林鄭月娥周二(23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綜合投票率」並非由政府提出,政府亦反對相關做法。她強調立法會換屆選舉應繼續沿用過往「市民接受的方法」,「清清楚楚、分開幾個板塊向社會交代」。換言之,有關投票率計算辦法的爭論算是暫告一段落。

無可否認,投票率高低與選舉認受性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論者對於社會脈搏的看法亦某中程度上切中了今日社會的現實情況。問題是純粹以改變投票率的計算方法,從而達到投票率高,其實只是一種假象,甚至如掩耳盜鈴。(資料圖片)

社會氣氛要留意
惟投票率非一切

有關投票率計算辦法的討論之所以出現,無疑是因為今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氣氛大不如前。一些人憂慮低投票率將導致選舉結果的認同性受到質疑,遂提出改變過往的做法。無可否認,投票率高低與選舉認受性有一定的關係,但以改變投票率計算方法而達到更高的投票率,其實只會是一種假象,甚至如掩耳盜鈴。

民調機構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23日)公佈有關選民投票意欲的調查,當中52%受訪者傾向會在12月19日選舉日投票,33%受訪者則選擇了傾向不投票,相對過往二十多年有紀錄以來受訪者普遍投票意欲都維持80%的標準,今屆無疑是屬於投票意欲最低的一屆。而調查亦發現高達6成的受訪者完全不認識選區內的候選人,超過4成的選民對於自己屬於哪個選區表示不清楚/不肯定。

坦白說,高投票率亦不一定代表制度獲得社會支持,正如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歷年投票率都有波動,反問過去高投票時「出來投票的人,就等於支持當時的制度?」加上,是次投票是為選舉制度改動後的首次選舉,不少市民仍然對於新安排不熟悉,部份候選人亦昔日曝光率不高,社會氣氛相對簿弱是可以理解。但既然這是社會現況,真正問題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目光面對,並如何才能增加市民對立法會選舉以及候選人的關注?

儘管田飛龍有關說法或許有其可取之處,卻隨即引發建制派中的爭議,其中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葉國謙就表示有關建議無疑是「無聊」、「自欺欺人」、「無意思」,但卻強調投票率應是反映現實情況。

用實際的願景和主張吸引市民支持

一些人或許執着於投票率的計算方法,但各候選人的願景和主張永遠才應該是選舉的核心。正如上文提及,是次選舉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場立法會選舉,不論由誰當選,他們作為來屆立法會議員,主張和願景都將會主接影響着香港社會的發展。因此不論候選人提出「改良經濟結構」、「如何解決分配不公」抑或其他主張,這些才是今次選舉的重點和關鍵,並且方是投票率的「票房保證」。

無論過往的高投率和選舉氣氛如何,那些都已是舊日往事。如今的選舉議程不再糾纏於誰人想像出來的「一國兩制」,反之是還原基本思考香港社會如何突破過往的思維困局,尋找更包容、前瞻的社會發展方向和財富分配辦法。而各候選人在此時能夠提出什麼主張,才是最應吸引大家關注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