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症不限長者 護老外亦要護幼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政府近期採取「三減三重一優先」的防疫策略,「三減」之二包括減重症、減死亡,「優先」是指優先救治長者。不過近日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新一波變種病毒疫情下入院幼童的0.35%死亡率遠高於一般流感及副流感,他們須進行深切治療的比例也較以往幾波疫情為高,所以認為幼童染疫後有可能出現嚴重住院情況,並且跟刺激兒童癲癇及哮吼病發存在關連。

研究團隊重申幼年群組較少受感染和接種疫苗偏低是增加變種病毒重症及致命率的原因,但也補充另一項可能解釋說他們過去兩年沒接觸其他季節性冠狀病毒,故此未能產生足夠交叉保護。同時,團隊亦強調0.35%的兒童入院死亡率有被高估的機會,因為不少症狀輕微的感染者並未入院求醫,若按衞生防護中心同期接報病童數目計算死亡率將降至0.02%。

積極提升兒童疫苗接種比率

其實不管過去疫情具體對他們產生了什麼程度的影響,幼年兒童和老齡長者本來同樣都屬於「三重」中的「重點人群」。尤其兩星期後小學與幼稚園即將恢復面授課堂,當局就算堅持優先救治長者策略,也不能忘記同步着手加強對於兒童的保護,需要避免釀成顧此失彼局面,讓後者成為下一個在抗疫戰中淪陷的缺口。

3月18日,林鄭月娥與聶德權到訪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行政長官辦公室)

令人困惑的是,特區政府居然選擇在這個時候縮減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服務時間,從上午8時至晚上8時改為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亦即削減了家長比較能在上班前或下班後帶兒童前往的時段。明明本港3歲至11歲人口接種第一針的比例之低僅次於80歲或以上組別,按理政府是要加強為兒童們注射疫苗才對,何解竟會反其道而行之?

為了提升接種比例,當局日前決定圍封強檢期間試行為未打針長者登記,事後提供上門注射疫苗服務;鑑於兒童一樣是難以自行前赴數量僅得四家的接種中心,這項措施無妨考慮進一步延展至幼年人士。此外政府規定學生接種率達到九成的學校可以恢復全日授課,近日校方已在聯絡家長進行相關統計,官員應該把握機會主動接觸它們理解情況,以便日後安排到校外展接種服務。

應對管治問題不能只看當下

平情而論,管治者進行決策固然得判斷「優先」解決哪項問題,但是「優先」絕非代表偏廢其他方面。無奈特區政府很多時候便是以此等心應來處理眼前挑戰,一旦指定某項「優先」任務就短視地傾盡全力聚焦應付其事,反而導致完全忽略別的問題,客觀上形同於放任它們愈滾愈大、留待日後再作處理,對於長遠管治實在有弊無利。

設於荃灣西約體育館的暫託中心3月28日啓用。(政府新聞網圖片)

況且若將當下力量過度集中在應付單一的「優先」事務,隨時還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像近期港府選擇了優先救治長者,於是接連開設多家長者暫託中心,結果因為養老院舍疫情回落,加上行政部門處理協調速度跟不上來,使得各中心接收的病人一直偏低,連運作最久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入住率亦是不足一半,無疑佔用了許多原本可以用在別處的人力物力。

除了防控疫情之外,港府在其他範疇的表現大致也有類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毛病,包括用過渡性房屋與放寬按揭成數等方法應對土地房屋短缺,以及資助困難行業端看哪一方面先行喊話。剛好現在社會正益趨接受引入「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中醫藥來協助抗疫,或許治港者在理念上也應該接受相同洗禮,學懂更整體和宏觀地看待他們面對的管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