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金庸武俠世界 只能活在博物館?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金庸開拓與發揚新式武俠小說,其筆耕不輟,為香港、乃至全球華人,創造了妙趣橫生、蕩氣迴腸的武俠世界。多年來,他的小說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作品。他留下的文化遺產,似是用之不竭。

除了鄭少秋及汪明荃之外,特首梁振英及夫人唐青儀亦有擔任開幕嘉賓。(林若勤攝)

最近,香港文化博物館斥資達1,000萬元設立全港首個「金庸館」,展出逾100項展品,其中包括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珍貴的手稿等等。金庸的武俠小說地位崇高,為其設立展館以表揚貢獻,於市民、金庸本人來說都是美事。然而,我們須問,金庸的小說作品是否只能藏於博物館?除此以外又如何能讓這些文化遺產煥發新生、發揚光大?

昔日的流行文化 今天的博物館展品?

無可否認,當年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建議在文化博物館設立「金庸展廳」,確是獨具慧眼。其不單洞悉香港人所好,也是明白香港文化的優勢所在。但有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是現時不少人看金庸作品,往往以文學經典的角度觀之,但金庸武俠小說的出現,本來就是當時武俠小說風潮下的流行文化產物,金庸憑藉博通古今的識見,開創糅合歷史與武俠小說之先河,因而大受好評。雖然首部金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誕生已逾六十年,最近內地翻拍的《射雕英雄傳》也在1957年開始連載,但是年代久遠,並不代表不能繼續「流行」下去。

從外國例子看來,為舊作品踵事增華,本屬常事,而當中也不乏成功例子。就像最近翻拍的《美國隊長》,其漫畫原著,本屬1941年的漫畫作品;而《鐵甲奇俠》漫畫,則在1963年首次發表,而兩部年逾半百的漫畫,皆在千禧年代煥發新生,被拍成票房億萬的電影作品,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大標誌,既豐富了現代人的娛樂生活,亦令昔日的流行文化得以重拾活力,繼續「流行」。可以說,流行文化能流行多久,不在其新舊,而在其有沒有足夠活力。

只是不知從何時起,港人只會從懷緬舊事、將舊物保持原狀的態度看待曾作為香港流行文化代表的金庸武俠小說,少有思考如何活化。我們固然不反對將金庸作品以文學的高度作研究對象,惟在保留、緬懷、研究的同時,亦不能不思進取,將文化瑰寶深鎖於冰冷的博物館展櫃當中,不加以發揮。

以金庸作品為例,將其流行元素發揚光大,本來就是香港的強項。現時,香港人常追看國內出品的「金劇」,內地人卻將港產「金劇」奉若「新劇」。觀乎國內知名影評網頁「豆瓣」的評分,有不少港產「金劇」的評分,比國產的為高,以《天龍八部》為例,不少香港新生代看的是內地 2003 年的胡軍版本,殊不知在網頁中評分最高的,卻是 1997 年由黃日華飾演喬峰的港版《天龍八部》,其評分人數達五萬多人,分數達8.7分之高(10分滿分),反觀 2003 年內地版《天龍八部》的分數則不過是7.7分,評分者亦只有二萬多人。

香港流行文化活力 為何日漸失色?

此外,香港更曾試過將金庸作品改編成漫畫、動畫,以至創作人劉天賜亦曾根據《鹿鼎記》寫成談待人處世的暢銷書《小寶神功》,吳靄儀先後著有《金庸小說的情》、《金庸小說看人生》等等,不斷利用金庸武俠小說的元素產生出更多的新事物。可見,香港不是沒有讓金庸作品注入流行文化的能力,只是在某時某刻,這種能力悄然失去。

事實上,香港曾經是全球華人流行文化的領導者,擁有龐大的流行文化資源,只待取用、加以活化、注入新生命,除前文述及的金庸小說,還有香港的電影、電視、小說、音樂、漫畫等。例如前年熱播的韓劇《回答吧1988》,就有不少劇情是向80年代的香港名星、香港流行曲、香港電影致敬,當韓國的製作公司也聰明地懂得善用香港的一系列流行文化瑰寶,融匯貫通演化成為新的流行事物,香港的流行文化瑰寶,為何不能在自家的土壤裏繼續茁壯成長,反要變成在博物館緬懷的舊事舊物?

因此須問的是,如何能夠令香港的流行文化重拾昔日輝煌?港府投入資源設金庸館之餘,如何讓包括金庸作品在內的香港的流行文化資產再次生輝?

當然會有人認為,昔日香港流行文化大放異彩,並不是因為有政府大力扶持,為何今天就要由政府有形之手主導?其實不少國家與地區,早已明白流行文化對提升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以至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因此透過政府的財政支援、以至政策上的拆牆鬆綁,促成其事。

業界要思進取 港府有其角色

箇中顯例,除了港人熟悉的南韓,更有新西蘭。當地政府洞悉其地利,明白到新西蘭的風景宏偉壯觀,由是訂立政策,吸引片商到本地拍戲,也扶助本地導演,拍攝本土電影。新西蘭政府在1978年成立電影局,投資本土電影,就像彼德.積遜(Peter Robert Jackson)就是新西蘭本土導演,在1978年起,新西蘭電影局已然開始支持他。及至2001年,他終藉拍攝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魔戒》一炮而紅,而英國小說《魔戒》現時在不少人心目中,已無異於新西蘭本土故事,到新西蘭的遊客,亦少有不到《魔戒》的電影場景,而在拍攝《魔戒》後,新西蘭更吸引了,《獅子‧女巫‧魔衣櫥》、《最後武士》、《金剛》等大片在當地拍攝。

而新西蘭政府更把握機遇,乘千禧年初期的《魔戒》風潮,襄助彼德.積遜拍攝《魔戒》前傳《哈比人》。當時新西蘭政府除了修改《勞工法》以外,更動用軍隊建設片廠,助該片完成 。最後,單是在2013年上映的第一集《哈比人》的全球票房收益,已達9.58億美元,進佔當年全球票房第二位,三集《哈比人》的票房總計更達$29.32億美元。

曾幾何時,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而區區四百萬人口、以往不以電影聞名的新西蘭,過去在香港的電影工作者、片商眼中,此電影小國自然不足掛齒。二十年過去,新西蘭這昔日的電影小國,已成為全球電影業的重要一員,更藉此帶動旅遊業等一系列經濟發展。相較於新西蘭,香港真的沒有流行文化優勢嗎?為何電影業,以至電視業等曾經雄視全球華人社會的香港流行文化,現時的影響力卻不斷消減?

文化融合科技 金庸群俠可發光發熱

因此,港府對重振香港流行文化,推動業界善用如金庸武俠小說在內的流行文化寶藏,實在責無旁貸。猶幸,下任特首選舉的候選人曾俊華與林鄭月娥,皆在政綱中表示會成立文化局,若新設的文化局能發揮好其作用,除資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並主動了解業界所思所想,檢視現有的法規是否對文化創意產業造成不必要障礙,以至為業界居中牽線,善加利用香港的電影、電視、小說、音樂、漫畫等流行文化資產,香港流行文化要重拾昔日光輝,並非沒有希望。

但是,流行文化要進一步推而廣之,已離不開科技的應用,無論是手機遊戲、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視頻點播(Video On Demand,Vod)以至其他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應用,若創科局能盡善現時未有做好的推動者角色,協助業界掌握、運用新科技,為香港流行文化注入科技素、以科技推廣香港流行文化,一如《美國隊長》、《魔戒》等,善用科技洗脫老氣,不斷為人們帶來新刺激新驚喜。如此,若有一天金庸群俠走出博物館,再度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的中流砥柱,甚至在華文世界以至全球發光發熱,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看裝備起來的香港創意人敢不敢追這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