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讓人看見香港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將於7月2日開放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周二(14日)門票開售。周三免費標準門票迅即全數被預約,首個周末的特別展覽亦門票售罄,反應相當熱烈。考慮到香港的周末好去處本就不多,疫情又限制了大家無法外遊,香港故宮即使收費也大收旺場,算是意料之內。

回想西九文化區2016年宣布獲得賽馬會注資建館,及獲得故宮博物院同意借出展品,回歸二十周年之時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親自在港見證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合作協議。轉眼五、六年過去,香港故宮能夠如期開幕,為回歸廿五周年錦上添花。以香港大型項目經常工程延誤的往績來說,香港故宮在這方面已很不錯。

西九文化區2016年提出成立香港故宮,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博物館將於7月2日對外開放。

政治爭議下的香港故宮

但另一方面,香港故宮以至西九文化區卻又像是香港的縮影。以香港故宮來說,當年西九以及政府當局公布大計時,在社會以及立法會惹來了一些質疑。時任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批評當時身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漠視諮詢程序,逕自拍板在西九興建香港故宮,有市民更上綱上線指香港故宮是「洗腦工程」。但社會心知肚明,如果西九引入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展品,那些人大概只會拍案稱許,漠視諮詢、「洗腦工程」云云的說法說到底,反映的是部份香港人對中國的抗拒和戒心。常言文化是文化,政治歸政治,但在高度政治化的香港,政治爭議總是容易殃及池魚。

其實我們毋須諱言,香港故宮作為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館,當然是為了讓香港市民和遊客能夠更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在歷史及文化上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對於推廣中華文化可謂理所當然,正如以往文化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也曾展出養心殿文物和陳設、清宮帝后誕辰慶典的珍貴文物等,也曾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欣賞。

香港故宮坐落西九文化區的西端海旁,這裡將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展示九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絕大部分珍藏瑰寶更是首次在香港公開亮相。

中西與古今薈萃 西九如香港縮影

只不過與此同時,西九文化區又不是只得香港故宮此一博物館。去年開幕、位於香港故宮東面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便擁有逾8,000件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世界各地的當代視覺文化館藏,例如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享負盛名的《亞洲土地》。以香港故宮和M+為兩大博物館的西九文化區,正好象徵着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不但是東西文化薈萃,更兼備傳統與現代的向度。而且這個「薈萃」並非只是分而立之,例如在M+就有不少以亞洲為本位的中國相關展品,香港故宮的「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展廳亦包含了法國羅浮宮的文物。

文化基因得天獨享,卻不代表事事順遂。多年以來,西九文化區面對不少大小難題。西九最早可追溯自1998年董建華政府提出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定位是設備先進的新表演場地。其後曾蔭權政府在2008年批出216億元一筆過撥款予新成立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供其自負盈虧地推行西九文化區計劃。整個文化區佔地40公頃,濱臨維多利亞港,包括戲曲中心、藝術公園、自由空間、M+及香港故宮等重要組成部份,大有潛質成為世界級的藝術文化區。惟謝卓飛、連納智和栢志高三任管理局行政總裁都是提早離任,去年亦發生首席財務總監即時離任的事情,管理層人事經常變動令社會憂慮西九發展方向。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預計,未來有更多大型活動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到訪西九的市民眾多,對餐飲設施的需求十分殷切。(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咁多問題因為Management唔好?」

如今管理層人事似乎穩定下來,唐英年是西九董事局主席,馮程淑儀是行政總裁,陳智思則兼任香港故宮及M+董事局主席。後者既有藝術背景及行政管理經驗,或者值得外界寄予厚望。但與此同時,西九又面對財政壓力,整個文化區上年度營運收入下跌六成,錄得7.8億元虧損。箇中既有疫情對人流的影響,但門票本來就不足令文化區收支平衡,而位於M+與戲曲中心之間的一連串設施,以至綜合地庫及其上蓋商業項目有待落成,此等自身因素都顯着限制了西九文化區的經濟收益。馮程淑儀已明言要靠土地的價值來支撐西九財政,陳智思則指會考慮開放香港故宮部份展覽的命名權來增加收入。

不論是舵手輪換、管理問題、疫情打擊以至要靠土地來應付財政需要等,凡此種種都充滿香港的影子,跟香港的管治問題可謂大同小異。回歸廿五年來,「香港已死」的悲情論調從沒停過,但猶幸香港就跟西九文化區一樣有着不少先天優勢,底子良好。只要認清我們的優勢,取長補短,不但西九文化區能成為國際級文化景點,香港亦必定可以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