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社區小景 大澳街坊「冇大台」聯手掛逾千燈籠照亮水鄉

撰文:黃文軒 孔繁栩
出版:更新:

坐上駛往大澳的車輛,離開高聳入雲的石屎森林,浩瀚大海刷地出現眼前,一片綠意亦隨即映入眼簾。約一小時的車程過去,剛下車,面前出現燈籠高高掛滿四周建築物的景象。燈籠五顏六色,上面有以稚嫩筆跡寫上「大澳」、也有人用水彩寫上「雨後彩虹,香港人加油」的字眼。踏入傍晚六時半,燈籠開始亮起點點燈光,慢慢地照亮了這條漁村。適逢中秋,大澳有群街坊自行發起中秋花燈會,在漁村內的水道、街道之中掛滿燈籠,願微弱的燈光,能為離家已久的人們引路回家,也能照暖城市人的心。
攝影:孔繁栩、黃文軒

去年四月,土生土長40年的大澳人張敏芳(German)聯同設計師朋友Hiyuki、媒體設計師黃英豪組成民間組織「大澳非茂里」,旨為大澳社區舉辦多元化的文藝活動,他們曾舉辦「島民故事」,收集大澳原居民的故事再展出,望保留大澳傳統文化歷史。自去年中秋節起,他們開始舉辦大澳水鄉花燈節。今年,他們聯同不同團體,如大澳駿義龍舟隊、大澳文物酒店,合力再辦第二屆花燈節,在大澳的大街小巷掛上逾超個手造燈籠,迎接中秋,為大澳添上一點色彩。

今年,大澳非茂里聯同不同團體,如大澳駿義龍舟隊、大澳文物酒店,合力再辦第二屆花燈節,在大澳的大街小巷掛上逾超個手造燈籠,迎接中秋,為大澳添上一點色彩。(孔繁栩攝)

燈會「冇大台」 商戶供電、街坊施工

去年的花燈會,各人東奔西走,最後才成功找到大澳鄉事委員會供電,成功點亮在吉慶街上的300個燈籠;今年,燈籠新增至一千個,位置延伸至大街小巷,晚上在高處俯瞰下去,整個大澳一片燈火通明。羅馬非一日建成,German常戲言花燈會背後「冇大台」,三人需要招兵買馬,找來街坊協力相助,才成就了這幅燈籠高高掛的景色。

「非茂里」三人,早在數月前開始預備花燈會,他們自言自己只是掀頭人,燈會得已成功舉辦,全有賴各人努力。他們先帶着五顏六色的紙燈籠,走到南大嶼山的小學,讓學生們親手繪上以「夢想」為題的圖畫;又在網上招募數百人,邀請他們到大澳社區會堂親手畫燈籠。收集好燈籠後,要如何點亮它們?供電是一大問題。於是龍舟隊的成員找來的街道上相熟的商戶,讓他們借出自家的電源,由龍舟隊健兒,再拉出一條條電線,親手將燈籠掛上大小街道,將各家各戶用燈籠緊緊連接在一起。

大澳不是死城

80年代,大澳年輕一代開始陸續搬離這條杳無人煙的小漁村,跑到市區工作,區內只留下老一輩居民。當年German也不例外,她不願被別人叫「鄉下妹」,於是想盡辦法逃離大澳,「我小時候的夢是想衝出大澳。大澳有甚麼好玩?悶呀!」她在市區獨自闖盪幾年,或許因為無人照顧,因此經常生病,後來母親勸喻下,只好不得己重新回流大澳,好讓母親照顧。最近幾年,她總想在大澳辦些別開生面的事,碰巧去年認識Hiyuki及黃英豪,三人一拍即合,組成「大澳非茂里」,在大澳高高掛起第一盞燈籠。

German(左)及Hiyuki(右)常戲言花燈會背後「冇大台」,三人需要招兵買馬,找來街坊協力相助,才成就了這幅燈籠高高掛的景色。

大澳以「香港威尼斯」聞名,是香港碩果僅存仍能保存原始漁村面貌之地,每逢週日都人滿為患。外界看來寧靜的世外桃源,在本地人German眼中卻是無聊日常,「點解一講大澳,來來去去都係個三篤屁?海味、鹹魚,還有蝦膏。」旁邊的Hiyuk俏皮地挪揄一句,「還有海豚,不過現在已經好少。」

「燈籠發出的光,有一種溫暖」

German的願望是,令大澳變得更有生氣,吸引離開的人回家,找回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於是她想起燈籠,「不要看輕燈籠的魔力,它將不同的人牽在一起,亮燈時將沉寂的大澳變得發光發亮,重新重視自己的大澳。我要令年輕一代覺得大澳有另一面,重新關注大澳,覺得自己是大澳人,原來大澳咁靚!」

「我想,掛燈籠是一種浪漫,多了燈籠,人們會在燈籠下拖拖手。」Hiyuki說。(黃文軒攝)

點起一盞燈,有燈就有人。原本大澳的晚上不到七時,街上的店舖已早早打烊,遊客亦人去樓空;今天日落之時,街上卻點起多姿多彩的燈籠,不少人走出家門舉機拍照。Hiyuki說,在掛上燈籠後,見過有街坊把燒烤爐拖出街上燒烤賞月,也多了本地人回流過節,本來「死寂」的社區像是活了起來。「可能燈籠發出的光,始終有一種溫暖,加上山水陪伴,令人暫時放下煩惱,不用飛去台灣,都可以享受這種樸素的生活。」Hiyuki說。 

即使出到去外面又打杖也好,人不能長期處於緊急狀態。希望人們來到看看燈籠,可以儲到能量。
German
German的願望是,令大澳變得更有生氣,吸引離開的人回家,找回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黃文軒攝)
有人問我,『這些時候還辦花燈會?』有時我自己都好掙扎,雖然大澳好寧靜像與世隔絕,但這裡都是香港一部分,我真的無辦法笑得出。
German

去年天災,今年人禍

去年「山竹」襲港,大澳嚴重水浸,漁村變得滿目瘡痍,但花燈會幸得颱風來臨前舉辦,成功避過一劫。今年,自六月起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持續,踏足大澳的旅客人數變少,非茂里迎來另一波挑戰,就連舉辦花燈會也惹來街坊質疑,「有人問我,『這些時候還辦花燈會?』有時我自己都好掙扎,雖然大澳好寧靜像與世隔絕,但這裡都是香港一部分,我真的無辦法笑得出。」German說。

一向笑臉迎人的German,說到近日的警民衝突不禁哽咽起來,但她希望,人們看過高掛的燈籠,會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中找到一絲安慰,「即使出到去外面又打杖也好,人不能長期處於緊急狀態。希望人們來到看看燈籠,可以儲到能量。」正如愈是艱難的時刻,愈是要心存希望,「現時我們是面對好多荊棘困難,就好像人生一樣,從來都不會好順利,但當你堅持下去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絲希望。」

現時我們是面對好多荊棘困難,就好像人生一樣,從來都不會好順利,但當你堅持下去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絲希望。
German
去年四月,土生土長40年的大澳人張敏芳(左)聯同設計師朋友Hiyuki(右)、媒體設計師黃英豪組成民間組織「大澳非茂里」。(黃文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