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1600生果網重生 藝團學校聯手打造社區燈飾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除了商業大廈的巨型聖誕燈飾 ,近年亦有不少人主動裝飾社區,為居民帶來更濃厚的節日氣氛之餘,亦帶出環保概念。有藝術團體與觀塘一間中學合作,將生果網升級再造,於學校外牆打造聖誕裝飾,讓學生欣賞燈飾,並與街坊同樂。

位於觀塘的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面向學校球場的外牆上,近日掛起了大量有如彩旗一樣的生果網,勾勒出聖誕樹的模樣。全長150米長的 LED聖誕燈飾,用了約1600個生果網,全由學校同學與藝術團體在山工作室合作打造。

觀塘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面向學校球場的外牆上,近日掛起了大量有如彩旗一樣的生果網聖誕樹燈飾。(李穎霖攝)

藝發局去年得到民政事務局撥款,推出為期三年的「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鼓勵中、小學於非上課時間開放校舍和設施,予本地中小型藝術團體租用。而藝術團體在山工作室參加該計劃後,得到了局方資助,租用了觀塘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作創作空間。計劃要求藝團可邀請伙伴學校的學生參與不同階段的藝術活動,而在山工作室提出的,正是是次的聖誕燈飾製作。

全長150米長的 LED聖誕燈飾,用了約1600個生果網,全由學校同學與藝術團體在山工作室合作打造。(李穎霖攝)

在山工作室成員、聖誕燈飾項目的經理方韻芝(Vangi)指,這並非工作室首次以升級再造的概念,使用廢棄的山果網製作聖誕燈飾,去年聖誕前夕亦曾夥拍環保設計師張瑋晉,於灣仔藍屋打造類似燈飾。「當時是希望可以拉近藍屋和周邊大廈住戶的關係,所以設計有點不一樣,燈飾會橫跨馬路,連接藍屋和其他大廈。」今次再次提出此燈飾項目,除了是因為臨近聖誕,Vangi亦指和近日的社會事件有關:「暑假時社會上亦發生了很多令人不開心的事,年青人壓力亦很大,希望這裝飾可以令同學們開心一點。」

除了各區的「不是垃圾站」、發泡膠回收機構「迷失的寶藏」為項目供應各色待回收的生果網外,同學們亦親自到區內的小店收集材料。(李穎霖攝)

除了各區的「不是垃圾站」、發泡膠回收機構「迷失的寶藏」為項目供應各色待回收的生果網外,同學們亦親自到區內的小店收集材料。燈飾由設計到製作,皆由學生主力完成,而在山工作室亦找來不同的藝術家繪製和社區有關的繪本,並於學校上星期舉辦的「聖誕暖流」活動上一同展出。

負責燈飾項目的劉老師(左)和同學呂柏萱指,由和設計師商討設計、製作方法,至完成燈飾,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李穎霖攝)

使用生果網作材料創作的作品較少見,有份參與的同學呂柏萱(阿萱)亦指,起初聽到使用此作材料時亦感驚訝:「未聽過可以用生果網創作,也想不到香港原來有發泡膠水果網的回收商、發泡膠有很多顏色。」她指同學們分成設計、宣傳、活動、紀錄及製作幾組,分工合作,亦善用午飯、放學時間穿LED燈泡和生果網。

學校於上周三舉行亮燈儀式,阿萱表示,當時同學不少同學在操場興奮倒數。(受訪者提供)

由和設計師商討設計、製作方法,至完成燈飾也差不多要一個月,並於上周三舉行亮燈儀式。阿萱表示,在正式亮燈前,曾試着打開燈飾的電源,當時同學的反應都不錯,而在正式亮燈當天,不少同學在操場興奮倒數:「很開心在亮燈後,有很多同學馬上上前拍照,回家後在社交平台上亦看見不少由同學上載的照片。」掛在校內的燈飾,除了同學能欣賞到外,附近部分屋苑的高層住戶亦可遠眺,阿萱亦指,曾上到同學居住的屋苑高層眺望該燈飾,覺得燈飾相當漂亮。

掛在校內的燈飾,除了同學能欣賞到外,附近陪分屋苑的高層住戶亦可遠眺。(李穎霖攝)

負責燈飾項目的劉老師指,同學在校製作燈飾,除了吸引了不少學生和老師的注意,而過程中,同學亦對回收有了更多認識:「曾有同學提出,可以將白色生果網染成其他顏色,但我們也和他們解釋了,染了色就無法再回收。」

同學亦自製裝置,保護好燈飾的電線。(李穎霖攝)

老師指,在山工作室提出項目的原意,是希望在學校亮起燈飾之餘,附近街坊也能欣賞到,所以本來看中學校外、面向馬路的外牆。不過,她覺得燈飾放在校外,學生難以欣賞,而最近又因社會事件而停課後,學校的活動亦較為緊張,校方亦怕造成混亂,難以安排穿便服的舊生回校參與聖誕活動,或讓街坊進入校園:「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邀請街坊前來欣賞。」但她表示,已有同學提出,將燈飾保留至明年3月學校45周年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