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街雖短卻歷史悠長 《「道」賞灣仔》放映會講盡區內六條街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灣仔的短短一條克街,過往原來是臨海貨倉的地區;銀幕街的名字竟然真的與電影有關?這些街道承載着香港的歷史點滴,但故事未必人人知道。由民間組織「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 Limited」主辦、灣仔區議會屬下文化及康樂事務委員會合辦的《「道」賞灣仔》放映會,早前在銅鑼灣的文創生活屋內舉行。該段紀錄片以實地考察、訪談和影像方式,寫出了區內六條街的故事,負責人希望透過活動,讓觀眾重新認識灣仔歷史。

《「道」賞灣仔》以實地考察、訪談和影像方式,寫出了灣仔區內六條街的故事。 (呂諾君攝)

全長僅約140米的克街,今日食肆林立,但從其英文名字「Heard Street」,或者可追溯到19世紀的香港史。早在1867年,政府的地圖已顯示有克街的存在。《「道」賞灣仔》的其中一位受訪者,是赫德家族的後人George Cautherley(高德禮)。今年78歲的George,在日佔時間出生於赤柱拘留營,雖然從未住過灣仔,但他在偶然之間發現了「克街」。他估計,克街的命名或源於當時他家族的美資公司瓊記洋行Augustine Heard & Co.,在該處設立了一些大型貨倉,街道就因此以Heard命名。「有一條以我家族命名的街道,感覺很好。」他在片中如此說道。

採訪當日,由於疫情關係,年邁的Geroge只以視像形式參與放映會。「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表示,紀錄片於前年開始籌備和製作,希望透過片段將灣仔有歷史、生命力豐富的街道,可以放到公眾的視線內,「想提醒下大家,真係可以欣賞下自己嘅街道。」她指,過往曾聽到有人說,舊區的街道太窄,應鏟平重新再建,她認為,大眾應就此問題反思一下,「其實唔係啲街變窄,而係啲車愈來愈多.......究竟我哋係咪要將舊城鏟起晒,咩都唔留返低,去容納新嘅樓呢?」

負責為紀錄片進行資料搜查的陳子雲則指,現時的六條街(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與銀幕街)涵蓋了灣仔區的前中後部分,令他最為深刻的一部分要數克街。「我哋搵得返George,搵得返條街嘅前世今生,可以見到街名唔止係街名,仲可以有好得意嘅故仔。」他指,研究期間曾行過不同的街視察,再決定每條街應以甚麼角度出發,「例如銀幕街我哋搵咗電影研究學者去講,原來天后廟以前係一間華人製片廠所在地,所以嗰度會以同電影有關嘅嘢命名,去紀念20世紀初嘅呢段歷史。」

除了歷史角度,片中渣甸坊用了小販檔主作主角、羅素街則訪問樓上相機店店主。陳子雲認為,灣仔區的街道仍保留了過去的街道網絡,走在其中仍能見到庶民的生活特色,因此甚有價值,「好似出到去新市鎮,啲街道係好冷冰冰,喺新市鎮你點會行街?你行橋㗎之嘛。」他笑說道。

現任灣仔區區議員張嘉莉亦有出席是次活動,她指出,今屆區議會中已批出的撥款項目中,不少都是和街道有關,活動都是由團體主導、由下而上地進行;而《「道」賞灣仔》是在上屆區議會中已開始進行的項目,今屆的區議員亦十分支持,認為應將已經製作的資料進一步發揚光大,因此今次會上亦通過撥款,希望讓更多街坊能從另一角度了解社區。

如想收看影片,可經以下連結:
https://www.urbandiarist.com/tc/videos/Wan-Chai-Street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