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企劃《與種籽有約》推不時不食概念 期間限定種籽雜貨店登場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常說「不時不食」,但現代人生活忙碌,容易忽視了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南豐集團「世界之約」計劃自今年2月啟動後,一直以推廣可持續「韌性城市」的概念出發,透過不同主題的社區項目,希望帶領大眾多方面開發生活的可能性。
計劃的第四部曲─《與種籽有約》,於7至8月期間在南豐紗廠舉辦本地農作物期間限定店、週末農墟及一系列互動工作坊,邀請大眾從一顆種籽開始,在不同層面上了解季節性種植及學習「不時不吃」的重要性,從而思考種籽、種植、土地與食物的關係,並成為支援本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參與者。

+2

生活在富庶的城市,我們輕易地享用世界各地的美食,但其實農產品要在不合宜的季節生長,往往需要額外施肥或是利用人工培植。這些舉動不但增加了地球的碳排放量,更會傷害土壤、收成等,對環境、人類帶來負面影響。南豐集團希望藉著《與種籽有約》食農企劃,夥拍農作物共購平台「田嘢」、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SEED)、生活書院及一眾本地農夫等,透過合作舉辦不同活動,重新把土地、人與食物連結起來。

南豐集團文化及社區─業務創新部高級經理盧樂謙(Him)指,「世界之約」中的「約」是指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共識,「四季更替、木棉花開,呢啲嘢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我哋有冇應約?點樣喺生活上回應返?」他表示,日常中談「可持續性」看似十分抽象,很難令人留下印象,他們想「貼地」一些,「相信每個社區內買本地菜嘅人都好多,農墟會係一個好好嘅機會,令個計劃同生活有聯繫。」

+1

南豐集團文化及社區─業務創新部經理Vicki亦指,希望來到農墟的人能有直接與本地農夫溝通的機會,從農夫口中知道本地農業面對着甚麼困難,也能學習揀菜的知識,「點解本地菜對比內地菜會咁貴?有機種植個成本有幾高?好多人話食完本地菜之後,都返唔到轉頭。」《與種籽有約》的活動亦包括與位於荃灣區的農作物共購平台「田嘢」合作的「不時不吃」期間限定「種籽雜貨店」,Vicki指出,當中一款「莧菜青醬」十分特別,「夏天嘅時令菜唔多,但就如莧菜,係咪都可以有不同食法?」

盼增加空間讓市民與農夫互動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SEED)的Rachel表示,「不時不食」是按季節、按「本土」食物生產節奏的飲食文化,而今次活動中除了新鮮蔬果,亦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本土加工產品,由清潔用既絲瓜囊、麵、調味料、腰果糖到護膚用品都有,例如有農青自己養蜂生產蜜糖,再釀製蜜糖酒、包裝用上蜜臘封口;也有自家種植辣椒、將不同品種辣椒調製成不同風味的辣椒醬。她形容,該處就如一個售賣「香港貨」的「本土生活百貨店」,而業界亦希望建立不同類型的銷售方式,在不同區設立農墟,讓市民可以有更多空間與農夫互動。

此外,Rachel表示,很高興見到農業多了很多生力軍和新動力,農青的新創意、亦有二代合作把耕種智慧加上網絡資訊,嘗試不同的生產模式,而近來亦多了菜檔和餐廳選用本地蔬菜,農產品加工方面也是百花齊放大放異彩,「香港農業正正需要這些有心人,將本地作物發掘更多可能性,互相協作成長!」

參加者可親手於南豐紗廠耕地收割紫蘇葉

活動期間亦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以本地夏日盛產的作物烹調美食及製作手工藝品,實踐「不時不吃」和環保兼備的可持續生活態度,其中包括讓參加者親手於南豐紗廠耕地收割紫蘇葉、體驗製作紫蘇味噌夏日米紙卷,於城市一嚐農田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體驗;也有龍眼浸酒工作坊讓參加者品嚐本地「樹上熟」的有機龍眼,並採用本土「悅和醬園」出產的雙蒸米酒和「土作坊」出品的冰糖,親手浸泡龍眼酒。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SEED)餐桌工作坊合作夥伴─ Vienna(諾亞之森)又建議了多款食譜,包括芝士奶蓋冬瓜茶和本地蝦醬炒秋葵,讓大眾了解更多有關「不時不吃」的飲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