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學童難專注 藝術家任導師助完成作品展出:他們創作上更坦白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人們常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孩有固定印象,因他們普遍專注力較弱、較易分心,亦不善於跟隨指令行動,故容易被標籤為調皮及不受控的小朋友。有藝術家認為SEN只是較為有能量的小朋友,並不代表是件壞事,旁人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幫助他們轉化能量,發揮自我的創造力。有機構聯同藝術家進行為期三年的計劃,相關計劃的過程亦被他們以展覽形式紀錄,並於上月底展出,希望大眾透過展覽,以SEN的視覺嘗試了解更多他們的內心世界。

為期3年的賽馬會藝術有SENse計劃於2019年展開,計劃由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及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透過藝術家及社工協作,設計以視覺藝術介入特殊教育需要(SEN)服務的模式,並邀請17位本地著名藝術家參與,希望藉由每位藝術家對物料敏銳的觸覺及熟練的創作技巧,設計出豐富多元的藝術課程,讓學童找到合適的藝術創作手法。展覽上月舉行,揉合過往3年在計劃上的經歷,讓公眾透過視覺語言閱讀SEN的世界,轉化大眾過往對SEN特質的刻板印象。

首席藝術顧問:藝術讓SEN孩子釋放能量

計劃首席藝術顧問白雙全指,SEN小朋友在學校時常被標籤為調皮的學生,但他認為有能量的小朋友並不代表是一件壞事,旁人應該思考如何幫助他們轉化能量。他憶述,計劃首年首年時,為SEN學童而設的課程由參與計劃的藝術家作為導師,負責課堂全部內容,惟首兩堂均未能成功上課,「當時啲小朋友一入嚟就搞啲枱同枱布,亂整啲嘢」。

經一番討論下,課堂加入熟識SEN特質的社工在旁輔助,白雙全亦決定在桌上放置紙皮箱及提供泥膠,讓前來上課的孩子自由發揮,慢慢形成了一座泥山。白雙全指,這是一個讓他們能量轉移的過程,轉移過後,他們便能安靜地上課。他把小朋友的行動形容為「大腦」及「大腸」的概念,大腦是指想像力及邏輯,大腸則為小朋友最直接的本能反應,而泥山便是一個藝術平台,讓他們取得平衡,從而釋放能量及放鬆。

吳家俊(阿喜)是參與計劃第三年的參與藝術家,亦是其中一位課程導師。他的課程內容是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罐頭、空罐、大水桶及垃圾袋,讓參加孩子進行感觀探索。(曾鳳婷攝)

課程揉合動靜元素助保持專注

吳家俊(阿喜)是參與計劃第三年的參與藝術家,亦是其中一位課程導師。他的課程內容是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罐頭、空罐、大水桶及垃圾袋,讓參加孩子進行感觀探索。前兩者以聲音及觸感感受,後兩者則需要融入整個身體感受,務求令孩子可以感覺到其不同的形態。在1.5小時課堂中,阿喜揉合動與靜的元素,讓SEN小朋友能保持專注,增加其感觀體驗。

「不要阻止佢哋本能」

在參加計劃前,阿喜透過小冊子及與社工交流下了解SEN學童,「佢哋活喺自我世界,每一個性格都不同,可以好活躍,亦可能唔識表達自己」。而在課堂中,他觀察到SEN小朋友大多不會跟著計劃及規則下完成內容,惟這個經驗亦為他帶來一些領悟,「不要阻止佢哋本能,佢哋嘅能量可以創造活力,亦可以令我哋意外發現物件嘅另一面」。

SEN小朋友上課時,要保持其專注力是一大難處。阿喜指,若要解決這個問題,便要由課堂設計入手,例如要多利用他們熟悉的小遊戲,以及把每次課堂內容分拆成不同的細部,提升他們的專注力。在他們創作時,亦需要明白他們有自己的堅持,不應該強迫他們及局限於在特定的樣板中,應放手讓他們跟著自己的想法進行。課堂亦應包括動態及靜態元素,令他們更容易集中。在展覽中,阿喜負責其中一個工作坊,內容是把過往課程內容揉合親子元素,讓家長及孩子都能參與其中。

何燕兒是另一位計劃參與的藝術家,她所負責的課堂是讓孩子透過繪本形式訴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以不同主題作為接龍,增加孩子的參與度及留住其專注力。(受訪者提供圖片)

何燕兒是另一位計劃參與藝術家,她所負責的課堂是讓孩子透過繪本形式訴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以不同主題作為接龍,增加孩子的參與度及留住其專注力。對於SEN小朋友,何認為在設計課程上要花上更多工夫,形容過程猶如煮食,需要逐步處理,「因為佢哋比較易分心,所以每一堂都要細分好多部分去做,逐步嚟,例如今日個主題係海,就要由海底顏色慢慢帶到海上動物」。

+1

藝術與SEN孩子特質類近

何燕兒提到,SEN孩子能顛覆大眾的想像,在創作上更為坦白,能直接表現出最自然的反應,她認為這種特質值得大眾學習。何燕兒也認為,正因藝術沒有正確答案,較為自由,與SEN孩子的特質類近,故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中走進他們的世界,「例如有咩會令到佢哋專心,同埋過程都可以觀察到佢哋嘅性格同興趣」。

計劃社工梁惠茹(左)指,對於SEN孩子來說,感觀體驗十分重要,故在計劃中融合藝術元素,「SEN做嘅手法不分對錯,藝術都一樣」。(曾鳳婷攝)

計劃社工梁惠茹則指出,整個展覽籌備時間約2個月,但當中的內容是三年來計劃累積下來的經驗。以往的展覽大多以觀賞藝術家的作品為主,但這次更多的是以自助及互動式的方法供到訪者體驗。梁惠茹提到,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他們擔心在各種限制下未能成功舉行實體展覽,一度打算改為網上進行,幸疫情在5月後放緩,終成功舉辦實體展覽。

感觀體驗十分重要

梁惠茹指,對於SEN孩子來說,感觀體驗十分重要,故在計劃中融合藝術元素,「SEN做嘅手法不分對錯,藝術都一樣」。計劃內其中一個課程與書法有關,以往孩子上書法堂時,往往覺得苦悶,時常坐不定,要如何讓他們保持注意力成為難題。有書法藝術家對於器具上的掌握較為清晰,故在課程中選用的用具皆是SEN學童較易掌控,亦較易獲得滿足感。

課程進行期間,總有小朋友坐不定的情況,藝術家與社工溝通後,決定讓他們先在課室內自由走動,探索一番新環境後,再讓他們利用書法用具描繪剛才走過的路線圖,增加參與感。書法亦演變成一個表達方式,紓發情緒的渠道,「可能大家都以為書法坐定定先做到,但唔一定係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