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珊道山泥傾瀉50周年 建排水隧道調控水壓 辦展覽提高防災意識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50年前,半山寶珊道發生一宗駭人的山泥傾瀉事故,泥石流沖向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大廈應聲倒塌,旁邊新建大廈的最高四層亦遭「削去」,造成67死19傷。土力工程處本月舉辦「回顧歷史,居安思危:618山泥傾瀉事故50年」紀念活動專題展覽,希望大眾透過重溫1972年兩場嚴重災害,以及認識現時寶珊排水隧道的運作,提高山泥傾瀉的防災意識。

1972年6月18日本港發生了兩場觸目驚心的山泥傾瀉,由於意外發生前,本港連續下了三天暴雨,當日中午時分,位於觀塘翠屏道與曉光街的一幅填土坡因土質鬆散,大幅泥土滑動瀉下,數以噸計的山泥於幾秒間,埋沒秀茂坪臨時安置區「雞寮」的木屋,由於當日是星期天,不少市民均留在家,逾百居民當場被活埋,釀成71死52傷的慘劇。

寶珊道山泥傾瀉釀67死慘劇

禍不單行,至晚上近9時,半山區寶珊道亦發生嚴重山泥傾瀉,一幅岩山坡因受強烈風化滑動,將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及干德道一座6層高的樓宇沖毀,形成泥石流,再沖向12層高的旭龢大廈,大廈應聲倒塌,並波及旁邊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該廈最高4層被「削走」,警方、消防員、民安隊甚至駐港英軍到場通宵拯救傷者,於翌日救出後來成為前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列顯倫,天災最終造成67死19傷。

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張秉業(左)及總土力工程師/斜坡安全呂樂心指本港每年仍有300多宗山泥傾瀉事件,呼籲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李澤彤攝)

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張秉業指,經過這兩場駭人天災後,政府於1977年決定成立土力工程處,專責處理全港危險斜坡,避免悲劇重演。

調查報告揭寶珊地段水位較高導致山體不穩

現時鄰近翠屏道、曉光街及曉明街之間的秀茂坪紀念公園,便是為了紀念當日被活埋的71名安置區市民。至於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土力工程處其後發表的雨災調查委員會報告指出,意外原因是山圾下方的施工地盤缺乏嚴格監管,導致半山區山體內水位處於較高水平,每當下雨天,水位會上升,導致山體不穩。張秉業表示,有見及此,土力工程處在1984至1985年間,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管作排水之用。惟至2000年代初,監測數據顯示這些橫向排水管的排水量呈下降趨勢,令每逢暴雨期間,局部位置的地下水位升至較高水平。

為了調控寶珊區域的水位,土力工程處設計一個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寶山排水隧道,並於2009年啟用。(發展局圖片)

由於近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天然山坡帶來的山泥傾瀉風險亦隨之增加,有必要未雨綢繆,做好斜坡安全。總土力工程師/斜坡安全呂樂心指,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的地質條件影響,如水位太高,便會容易發生山泥傾瀉,但水位太低亦會令附近樓宇容易造成沉降。為了調控該區域的水位,土力工程處設計一個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寶山排水隧道,並於2009年啟用。

寶珊排水隧道由兩條排水隧道和172支排水斜管組成,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可調控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從而減低發生大型山泥傾瀉的風險。(李澤彤攝)
寶珊排水隧道由兩條排水隧道和172支排水斜管組成,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可調控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從而減低發生大型山泥傾瀉的風險。(發展局圖片)

運用嶄新技術開鑿隧道及監察水壓

呂樂心形容,排水隧道的設計新穎,開鑿時亦遇上不少挑難。寶珊排水隧道由兩條分別直徑3.5米,總長度500米的排水隧道組成,工程人員使用全港首次運用的「向上打孔錘」的技術,特別引入可縮回的隧道鑽挖機,當完成鑽挖一條隧道時,可縮回原位,再鑽挖另一條隧道,省卻在隧道盡頭開挖豎井收回鑽挖機,「因為寶珊區域有好多大自然地貌,如果喺山上做工程,會破壞天然山坡。」

寶珊排水隧道由兩條分別直徑3.5米,總長度500米的排水隧道組成,工程人員使用全港首次運用的「向上打孔錘」的技術,特別引入可縮回的隧道鑽挖機,當完成鑽挖一條隧道時,可縮回原位,再鑽挖另一條隧道,省卻在隧道盡頭開挖豎井收回鑽挖機。(李澤彤攝)

此外,工程人員在狹窄的隧道內鋪設172支排水斜管,當中最長的斜管更長達100米,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近年更可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將水壓計量度到的水位數據,回傳至虛擬模型,利用虛擬世界的「雙胞胎」顯示水位變化,全天候監察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狀況,如水位過高,更會自動開放排水閥加快排走地下水位,呂樂心透露,排水閥亦可由人手操作,「有啲水管容易啲超標,如果適逢雨季,而未來幾日雨量都係高,同事就會落嚟開定呢個掣,到停雨就閂返。」

為了符合一地多用原則,寶珊排水隧道去年更設立了「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開放給公眾、學校或團體預約進行導賞參觀,希望可教育公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李澤彤攝)

排水隧道曾用作電影拍攝

為了符合一地多用原則,寶珊排水隧道去年更設立了「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開放給公眾、學校或團體預約進行導賞參觀,希望可教育公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呂樂心指,排水隧道內分為四個區域,包括寶珊災難紀念堂、氣候變化印象堂、山泥傾瀉知識廊及排水隧道體驗廊,分別展示本港以往一些較嚴重的山泥傾瀉個案,以及播放一些氣候變化與斜坡安全的短片,亦以擴增實境(AR)方法展示排水水管的狀況。呂樂心透露,每個月平均有3至4個導賞團,亦與電視台合作拍攝及講解排水隧道的情況,「隧道亦借過畀電影拍攝,分別係《赤道》同《樹大招風》,拍出嚟都幾有氣氛。」

適逢今年是寶珊道山泥傾瀉事故50周年,土力工程處於本月3日至6日,在中環大館F倉展室舉辦「回顧歷史,居安思危:618山泥傾瀉事故50年」紀念活動專題展覽。展覽設有多個體驗區和工作坊,包括4D山泥傾瀉虛擬實境體驗區,參加者可以寮屋戶第一身視角體驗秀茂坪臨時安置區內被數百噸山泥覆蓋的情況。至於STEM專區則有「智能沙箱—『壩』同你擋」,透過智能沙箱體驗泥石壩攔截天然山坡的山泥傾瀉。至本月24日至27日,展覽將會移師到將軍澳新都城中心二期。

張秉業及呂樂心提到,由於本港每年平均仍有300多宗山泥傾瀉事件,但調查指多於七成受訪市民認為本港的斜坡已經安全,只有少於兩成受訪者認為本港仍會發生大型山泥傾瀉,呼籲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平日應避免走近有山泥傾瀉風險標示的山坡,如不幸目擊山泥傾瀉事故,應立即走到安全位置報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