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紗廠開幕】本港紗廠變遷 廠址大多成住宅商廈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曾為香港紗廠龍頭之一的南豐紗廠,早於2008年結束紡織事業轉為貨倉,2014年翻新活化成結合商店及展覽館的地方,今天正式開幕。《香港01》翻查歷史,本港多間紗廠,大多現在已變為住宅及商廈。學者及民間團體指出,在本港發展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的紡織業,伴隨香港走逾半世紀,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結構也由從前製造業主導,轉變成今天第三產業主導,廠商紛紛結業或北遷,時移世易下,改建在香港剩下的廠址是在所難免,部分沒有作保育措施,其歷史痕跡隨拆卸而消失。

香港早於1899年已有棉紗廠,當時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在銅鑼灣掃桿埔設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本港首間棉紡織廠,而該路段亦命名為棉花路,作為本港棉紗歷史的印記,惟渣甸洋行於1914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棉花路舊址則發展成今天的聖保祿修院建築群。

本港紡織業發展至1930年代開始變得具規模,設立了多間針織廠和梭織廠,惟在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北移後,香港沒有一間紗廠生產紗線,要依賴外國入口棉紗。直至1947年,人稱「紡織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創立大南紗廠,擁有5000個紡綞及200部織機,打破了「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不能造棉紗」的神話,更吸引到不同廠商到港設廠。

昔日紗廠工作環境(南豐紗廠提供)

後來中國爆發國共內戰,大陸局勢不穩,而當時香港為英國殖民地,成為了廠商們的避難所,中國廠商因而紛紛來港設廠,包括大元紗廠、南洋紗廠及寶星紡織等,至到1975年,香港已有40間紗廠,生產技術也與日俱增。

70年代起,世界的工業技術與經濟急速發展,亞洲競爭如南韓、台灣及新加坡等對手崛起,東南亞國家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又以低廉的營運成本吸引廠商來投,香港的工業優勢日漸減少,廠商陸續放棄於香港扎根。1976年華僑紗廠結束營業,造成了骨牌效應,多間大型紗廠都宣佈結業,至2000年只剩下中央紗廠和大興紗廠,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結束在港業務。

香港中央紗廠於2011年將業務北移(資料圖片)

談及製造業之鼎盛,必然提到本港「工業重鎮」荃灣。昔日荃灣更是紡織工廠集中地,1961年荃灣的工人人數共有2萬3000人,為新界工人總數的7成,因此當時荃灣媲美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更有”Little Manchester” (小曼徹斯特)之稱。

荃灣設有多間紗廠,包括南海紗廠、寶星紗廠、東南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會德豐紗廠及南豐紗廠等。不過紡紗業於80年代開始步入黃昏,今天更已成為歷史,種種跡象都可從荃灣看見。如今南海紗廠部分廠房改建成麗城花園,南豐紗廠進行活化改造,而62年設立的中央紗廠更為香港最後一批紗廠,但終敵不過時代巨輪,於2011年業務北移,並在2014年以十億將廠房賣予嘉民亞洲,發展作商業大廈。

除了荃灣,各區的紗廠也走向改建或拆卸的結局。曾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土瓜灣東方紗廠於1981年結業後,其建築亦於2012年拆卸,並於2016年獲城規會批發商住項目。1948年設立的九龍紗廠也於80年代北遷,原址改建為麗都花園。

隨著南豐紗廠活化、中央紗廠轉變成商廈,最後的「生還者」大興紗廠也於2014年停工,紡紗的輝煌時代正式落幕。

南豐紗廠舊貌(南豐紗廠提供)
中央紗廠原址去年已進入清拆階段(顏寧攝/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建築保育文物學部講師余家聲向《香港01》表示,南豐紗廠的活化是一件好事,因為一些舊建築對於現時起到的意義不復從前,例如工業在香港未見可復興的跡象,原有的設計無法發揮它的作用,改變設計能作出新的用途,特別是南豐紗廠等與我們的成長有很大關係,活化後可以鼓勵新的創作者。

雖然說活化能給予歷史建築一個新的面貌,但經過翻新也難免失去歷史痕跡,余家聲表示,要保留歷史痕跡並非只將所有歷史文物和原貌保留下來,而是要透過精準的計劃向大眾介紹歷史,與大家講這個建築的故事。他續指,若只將文物保留,就只是將它冰封成博物館,活化反而能給予新的意義,同時吸引大眾關注。

南豐紗廠仍保留著舊日的樓梯設計(南豐紗廠提供)

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表示,部份舊歷史建築因應時代轉變而改變用途是無可厚非,如果活化重用後能夠保留到一些舊有元素便最好,如南豐紗廠一樣,既能保留到歷史文物以作歷史介紹,又可推廣到它的品牌。他續指,同於荃灣的中央紗廠被整個拆卸,絕對是個失敗的例子。

袁智仁說,他們曾經做過一些關於紡織業的研究,可以發現香港的紡織業在世界的地位崇高,處於龍頭位置,與日本並駕齊驅。他續指,棉紗則可謂「製衣之母」,因為先要有棉才可以製衣,他又曾與很多老人家交談過,其實很多人都曾經從事紡織行業,可見其對香港的重大影響。

活化或能為歷史建築賦予新的意義,以及保存昔日面貌,但部份紗廠如九龍紗廠等已改建為住宅,袁智仁則認為,時移世易下,改建在所難免,但要視乎能否保留該建築物的「初衷」,如紗廠活化後有沒有製衣和初創(starter)的元素。他又指,當改建成為屋宅,則須看其歷史元素和改建部份的比重,如果好像嘉頓廠一樣整個拆卸,則無法達到比重上的平衡。

南豐紗廠現已活化,藝術家為紗廠外牆添上新衣(廖俊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