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歷史的中央紗廠面臨拆卸 建築學者指充滿香港特色及社會意義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擁有55年歷史、位於荃灣沙咀道的中央紗廠,現已進入清拆階段,有報導指將會改建成工業大廈。建築學者均認為,雖然紗廠未算很有建築特色,但其弧型面充分反映香港「地盡其用」的特色,亦因有著重要社會意義。

擁有55年歷史、位於荃灣沙咀道的中央紗廠,現已進入清拆階段。(顏寧攝)

活躍於工廈市場的麥格理嘉民亞洲,於2014年以近10億買入位於中央紗廠,據《蘋果日報》報導,將改建成兩幢工廈。中央紗廠分為一至五號廠,從外面觀察,現時五號廠已經完成清拆。

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於1953年創立,1962年為提高產能而遷往荃灣柴灣角工業區,佔地逾11萬呎。該區於60年代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另有南豐紗廠、南海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等,享有「小曼徹斯特」稱號。這些陪伴香港工業起飛的廠房隨著工業北移,已經逐漸失去生命。南海紗廠部分廠房已經改建成麗城花園;而中央紗廠亦已於2011年將生產線搬回內地。

【天橋之城一】為何荃灣行人天橋愈建愈多?天橋真係會震?

【電波少年沙漠馬拉松】90後跑250公里 沙漠中看不見終點

【長洲點只太平清醮】三代漁民難捨海闊天空:香港不能沒了漁農業

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於1953年創立,1962年為提高產能而遷往荃灣柴灣角工業區,佔地逾11萬呎。(資料圖片)

沿著街道而建 反映香港地盡其用特點

中央紗廠外牆為弧型,主要以紅、白色為主。何尚衡指,現代主義的建築推崇理性和功能,主張減省不必要的裝飾。他形容這類建築物通常是「方方正正,好似個盒;例如中環郵政總局。」然而中央紗廠卻不完全是矩形建築物,而是沿弧型街道而建,面向沙咀道的廠房微微向內凹入。何尚衡認為這正正反映香港需要地盡其用的特色,才會有「唔係方方正正的現代建築」。

何尚衡舉例,中央紗廠的遮陽裝置正是體現之一,既收功能和裝飾之效。(顏寧攝)

雖然現代主義建築裝飾甚少,但是樹立建築物名稱和標誌同時是實際需要,因此成為了小部分設計師可以發揮的地方。何尚衡指中央紗廠的用色同時具備了部分國際建築風格的特徵(見圖)。

何尚衡指中央紗廠同時具備了部分國際建築風格的特徵;例如中央紗廠外牆的廠名、紗廠面對沙咀道的窗向橫連在一起,以及勾勒線條的用色。他解釋,紗廠運用原色(紅色是原色之一)屬荷蘭和德國的國際建築風格特徵。(顏寧攝)

工廈空間易於改變彈性大 未必需要大規模改建

何尚衡與香港大學建築保育文物學部講師余家聲皆形容,中央紗廠就建築上不算非常獨特。然而,余家聲指中央紗廠代表的社會價值顯著,紡織業曾經養活無數家庭,記錄著一代人為改善生活和推動香港發展而付出時間和心力。

從保育的角度來說,他認為能保留建築物能為香港留下實在的遺跡,具有歷史象徵意義。然而,他亦指出保留與否需要平衡經濟效益和保育兩方面因素;關鍵在於能否成功活化舊建築,賦予「第二個生命」。

戰後香港的工業發展蓬勃,大量工廈建成;隨著工廠北移、經濟轉型,余家聲認為廠房會逐漸消失和面臨改建是趨勢。他亦指,即使政府沒有主動提出活化工廈,工廠用途都會自行改變;例如迷你倉、壘球場、Band房等等。他解釋,由於工廈空間設計以實用為主,易於改變用途;他認為工廈仍然有很多可能性,未必需要大規模改建,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亦是一例。

余家聲指中央紗廠代表的社會價值顯著,紡織業曾經養活無數家庭,記錄著一代人為改善生活和推動香港發展而付出時間和心力。(顏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