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交通配套不足 過半新屋邨住戶壓力爆煲團體倡設恆常社工隊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過去五年有6萬多個公屋單位落成,但新屋邨配套不足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有團體在全港各區新屋邨,收集1,200多份居民意見。結果發現,有近九成人指新屋邨設施如學校、交通、街市配套不足,有六成人表示有跨區上班、上學的問題,一半人表示入伙後壓力頗大。房屋資源緊絀,屢有意見反駁「有屋住就應該滿足」,但元朗新屋邨住戶Kevin覺得,市民不論貧富也應獲得基本社區配套;觀塘新屋邨住戶郭小姐曾經在煩惱子女升學時得社工隊幫助,聯同區議員向教育局反映意見。團體要求政府在新屋邨推行整全服務規劃,在入伙時期增設社區配套,兼恆常設立新屋邨社工隊。

同區學額少 跨區上學是常態 

郭小姐一家輪候公屋七年,兩年前由長沙灣搬入觀塘新屋邨安泰邨。收到入伙消息之際,適逢子女剛升讀小二,她說「唔知道應該開心定頭痛。」郭小姐曾到十所小學「叩門」,子女才獲安排到彩虹一所小學插班讀書。

她說,「成功上樓」理應開心,但新屋邨居民在生活遇到很多問題,不懂得表達,亦不知道怎樣改善。但當時有社工隊聯絡了幾間將軍澳及觀塘區小學,安排了「收生日」,讓居民即場報讀學校;又就學額不足的問題,聯同區議員向教育局請願。「如果冇社工幫手,我哋問題變咗草草了事,冇人改善、冇人表達,𠵱家變咗快啲適應環境,冇咁大壓力。」

Kevin則在三年前由屯門搬入元朗洪福邨,他說洪水橋一帶沒有中、小學校,當區學生要到元朗、天水圍上學,「雖然唔算跨區,但已經好遠。」他又指不論巴士、輕鐵,多數路線起點為屯門、天水圍、元朗,洪水橋只屬「中途站」,經常會上不到車,子女因而一星期總有幾天上學遲到。「覺得𠵱家政府好似畀咗個單位我哋,居民應該要滿足,其他問題就係小事。但係配套係嚴重不足,呢啲係不論有錢無錢嘅居民,都應該要有嘅(基本設施)。」

郭小姐(左一)及Kevin(右二)都在近年搬入新屋邨,他們的子女都需面對跨區上學的問題。(徐嘉蒓攝)

社區配套不足 住戶上樓也難開心

由前線社工組成的「監察公共屋邨福利規劃聯盟」,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抽樣方式,在全港各區約十條近五年內入伙的新公共屋邨,向租戶收集問卷調查。

1,203份有效問卷的結果顯示,五成受訪者的壓力指數超過7分,當中跨區搬入的居民,壓力平均分較原區搬入的高。近九成受訪者認為新屋邨的設施配套不足,有六成人表示有跨區上班、上學的問題。

有88%的受訪者贊同應恆常設立屋邨社工隊,在預派單位、領取鎖匙、到入伙的過程中,專責提供支援,協助居民適應社區,建立鄰里關係。更有超過九成受訪者贊同,政府須在未來新落成的每條新屋邨中,按屋邨規模設置社工隊。七成人認為新屋邨社工隊需服務5年以上。

監察公共屋邨福利規劃聯盟由一班服務新屋邨的社工組成,他們明天會出席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徐嘉蒓攝)

倡「一屋邨 一社工隊」

聯盟認為,入住新屋邨,不代表即時解決所有問題。當低收入家庭遷入新屋邨,既面對家庭及經濟壓力,同時欠缺社區支援,令適應有難度。加上近年落成的新屋邨普遍建於偏遠地區,或市區中較「孤立」的位置,配套不足對日常生活有嚴重影響。

他們要求政府於新屋邨入伙前,預計入住人口結構,評估社區服務需要,於入伙期增設社區配套資源。他們同時要求,政府必須最少確保一條新屋邨有一隊社工隊,並建議入伙不足一年的新屋邨所設立的服務隊,總資助年期為6年,而入伙一年或以上的新屋邨的服務隊,資助年期為5年。

過去五年有6萬多個公屋單位落成,團體批政府「先安置、後配置」政策,令入伙居民會有服務及設施的「真空期」,生活有不同的困難。(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立法會明討論 團體批未廣泛諮詢

政府現時沒有政策規定,在新屋邨推行協助居民適應的新屋邨計劃,只透過短期形式資助社福機構提供服務。直至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會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建立社區支援網絡項目,使新屋邨的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以協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盡快融入社區。但聯盟批評,政府至今仍未提出計劃的細節,及確實推行的時間表。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明天將討論「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料談及新屋邨社工隊恆常安排。據會議文件,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的數量會考慮地區需要和住戶數量。計劃亦不預設最高資助額,而資助期為「N+36」,即新屋邨居民入伙所需的時間,再加上36個月批核期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