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建全港首條人造生態海岸線 現短槳蟹及疣荔枝螺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現時香港的海堤主要為以磚塊建成的直立式海堤,或是以大石堆砌而成的斜坡式海堤。一般海堤為防浪及保護海岸而建,附近難以有生物棲息。政府去年指會在東涌新市鎮擴展區引入全港首條生態海岸線,即在海堤沿邊種植紅樹林及模仿潮間帶構造,打造生物友善的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大嶼山辦事處處長方學誠指,生態海岸線的造價比傳統的海堤高約一成,而未來的新造海堤會以生態海岸線為發展方向。

2014年,政府落實發展東涌東發展計劃,擴展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並在東涌東邊近岸填海造地130公頃,整個擴展計劃預計總增加49,600個單位,容納約14萬人。填海令東涌東出現一條長達5公里的新造海岸線,總造價逾6億元,生態海岸線佔其中3.8公里,佔地約3公頃,造價約6000萬元。可持續大嶼山辦事處處長方學誠指,生態海岸線的造價比傳統的海堤高約一成。工程預計於2022年開展工程,並預計於2023年底落成。

今年十月起,署方於東涌小蠔灣已開展為期一年的人工生態海岸線試驗計劃。(黃文軒攝)

方學誠補充,生態海岸線模仿了天然海岸線的特點,在海款打造自然潮間帶設計,加入自然的潮汐生態系統。在3.8公里的新造生態海堤中,分別於不同段設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及直立式生態海岸線。

岩石生態海岸線中,潮間帶(右邊灰色部分)會設置生態磚,其高低及不同大小的孔洞在退潮時會蓄起海水,令物種能依附在表面生長及繁殖。(土木工程拓展署圖片)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潘偉榮指,紅樹林生態海岸線的邊沿會設海堤砌塊,減低海浪沖擊,而紅樹林則能防止海流及風雨浸蝕海岸線,並為不同物種提供多樣化生境;而岩石生態海岸線則設於一些受海浪沖擊或光線可足的位置,並於潮間帶設能儲水的生態磚。潘偉榮補充,以上兩種海岸線都會於沿海擺放蠔鼓籃,讓細小的生物能在內棲息;至於直立式生態海岸線便設置於直立式海堤上,上面擺放了生態孔洞及陶盤,方便生物依附生長。

潘偉榮指,今年十月起,署方於東涌小蠔灣已開展為期一年的人工生態海岸線試驗計劃,並不斷收集數據以改善未來海岸設計。他又表示,海岸線中使用苗圃培育的本地原生品種紅樹幼苗,如秋茄樹、木欖及白骨壤等。潘偉榮又補充,計劃至今實施兩個月,已在海岸線中發現短槳蟹及疣荔枝螺等物種,令人驚喜。

近年受惡劣天氣影響,杏花邨、海怡半島經常成為颱風嚴重災區。不少海堤被摧毀,更被批評海堤防波能力差。新式的生態海岸線會否受颱風影響而毀於一旦?方學誠解釋,由於東涌東的海域附近設機場及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為東涌東海堤形成了天然屏風,因此預計該處的風浪不會特別影響生態海岸線。

方學誠補充,是次海岸線與工程師、園藝師及規劃師共同打造,指期望在新的生態海岸線中建立親水文化。他透露,目前已與康文署商討,預計於海堤上會增設觀景台,並設階梯讓市民可以從岸上走到岸邊,可近距離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