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共融】南亞族網上展訴家鄉往事 「巴基斯坦少人喺街食煙」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展覽均需停辦或延期。近日一個關於本港少數族裔生活情況的展覽亦受影響,負責策展的一班中大學生,將展覽搬到網上,變成「零成本」製作,令觀眾可安坐家中,以滑鼠代替雙腳,近距離閱讀每位少數族裔的故事。有9歲小孩形容香港有很多人在街吸煙,反而巴基斯坦較少,亦有印度女子介紹身上飾物的文化淵源。有策展學生表示,受訪期間重新認識南亞族群,並了解他們的身分認同,「佢哋都會話自己係香港人」。

「我今年11歲,出生及成長於香港。我喜歡去香港迪士尼樂園和海洋公園。在巴基斯坦都有主題公園,但機動遊戲就比較危險──Zafar」、「儘管我是在香港出生及成長,並且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我仍然尊重及愛戴我的印度文化,這個是我經常佩戴在腳上的印度飾物—帕要(Payal)──Angelica」,一塊塊展板貼在牆上,談及香港與他們家鄉的分別,拐個彎,又會看到另一個故事。

七位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的學生,因對少數族裔議題感興趣,在近日一份專題報告中,以此為題,籌備一個名為《往事南憶》的展覽。但由於疫情肆虐,他們將展覽搬到網上,「有諗過喺facebook或instagram度post,但social media post好速食,好快就會消失,後來搵到artsteps呢個平台,覺得幾有趣,又唔係太難用,可以自己砌個佈局同劃分空間,令大家有展覽嘅感覺」,其中一名策展學生James說道。

受疫情影響改網上展出 反令製作費歸零

James與Benjamin又形容,網上展覽與實體展覽的分別頗大,「實體要搵場地同展板,又同場主negotiate(交涉);但online展覽主導性會大啲,自己創造一個空間,連光暗度都可以調校到,最重要係,online可以零成本製作」。

James指,早前團隊收集了一些南亞族裔在港生活的故事,也包括組員與南亞人士相處的經歷,與參觀人士分享,「佢哋可以用一件物件,例如喺家鄉帶來嘅嘢,或者係香港獨有嘅嘢,嚟表達兩者嘅文化差異」。據另一名策展學生Benjamin表示,展覽名稱《往事南憶》,是以食字形式創作,「南字代表南亞族群,通過物件聯想起一啲個人故事」。受訪者或其友人來自不同地方,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透過食物、服飾及回憶,讓參觀人士更了解當地的文化。

9歲童觀察打破策展人固有認知

另一名策展學生Sam表示,本身自己的生活圈子並沒有太多南亞裔人士,故需透過相關機構及社交媒體接觸他們,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展覽中有一名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女子「新德莉莉」,能操流利廣東話,並成為YouTuber,分享兩地文化差異,令Sam留下深刻印象。James指,展覽共收納了11個關於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或曾經接觸少數族裔人士的故事,「我記得一個叫Bilal嘅9歲小朋友,佢話香港好多人喺街食煙,反而巴基斯坦好少人食」,小孩所見所聞打破了James的固有認知,因他以往認為巴基斯坦較落後,街道會較骯髒,但從小孩的眼裏出發,並不是那樣。

展覽中有一名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女子「新德莉莉」(左),能操流利差異,廣東話,並成為YouTuber,分享兩地文化令Sam留下深刻印象。(受訪者提供圖片)

「佢哋都會話自己係香港人」

三人均認為,少數族裔雖然在香港生活多時,但仍有不少困難,Benjamin接觸過他們後,認為除了膚色上的差別,與香港人根本沒有什麼不同,「好多人見到南亞面孔,以為佢哋只識講自己嘅語言,但其實好多都識講流利嘅廣東話」,呼籲大家放下成見,踏出第一步與他們溝通。Sam亦認同此說法,他在採訪時聽過很多少數族裔談及身分認同,「佢哋都會話自己係香港人,覺得自己係香港嘅一部分」。

按此進入往事南憶網上展(建議用電腦版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