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均・二|見識職業籃球的「勁」 它讓香港球員夢想不空談

撰文:張倩儀
出版:更新:

第二次說李祉均「好勁」,是她對山西隊打出職業生涯最高28分後。
「好勁呀喂!」賽後微信訪問前,我說。
她回同樣的一句:「勁乜鬼⋯⋯」,卻變成了心情不好,平平的語調,接着不斷反思下場可改善的部分。
上一次是腼腆,這一次是真心不覺得自己「勁」。
那天她攻入28分,包括2球三分,3偷波、3助攻和1封阻,後備落場,但表現已讓直播評述和內地網民都嘖嘖稱奇,但她着眼不在做到甚麼,反而是還可以做甚麼。
「當發現很多人比自己勁,就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勁。」

李祉均・一|香港女籃追夢的淚 All in or Nothing究竟是什麼?

我們知道李祉均在WCBA落班,成香港首位女子職業籃球員,香港球迷、球員紛紛恭賀她達到目標,寫下歷史,連平日不大關注女籃的男球員,都不吝嗇一句讚美和轉載相關消息。她簽下一季合約,稍稍鬆一口氣,馬上又密鑼緊鼓準備球季,由狀態到心理,都只她一人面對。

本來由學界一路打到甲組、港隊,李祉均早已習慣香港籃球文化和模式,加上在自己「地頭」,該做的只是打好球。如今跳出舒適圈,在一個更大、更弱肉強食的世界學習生存,絕非她的強項。李祉均隔着熒幕仔細地道出職業球員日常,但那個曾經夢寐以求的生活,原來講的不僅是夢想,更是現實。

李祉均終達成夢想踏入職業舞台。(龔家盛攝)

現實是籃球就是生活日常 身體超負荷也要撐住

「廣東隊時間表好鮮明,星期一、三、五早上做gym,星期二、四早上練個人技術,下午打對抗(鬥波), 星期三下午調整(休息),星期六早操和做治療,做完就可以休息一天半。」

李祉均在WCBA曾待過三支球隊:東莞新彤盛、武漢盛帆、陝西天澤,不同球隊都有自己一套訓練模式,例如首季所處的陝西隊就沒有調整(休息)的空檔,星期六也要練一整天。

李祉均坦言今季WCBA是賽會制所以不作準,就像是以往的國際賽一樣。(鄭子峰攝)

訓練,加上今季WCBA改為賽會制,即隔日一場比賽,到了常規賽的最後幾場,李祉均的疲態已經掩蓋不住。雖仍保持雙位數得分,但手感、狀態明顯下滑,當時她說:「累,是體力的累,和香港的精神累不同。」在香港上學、上班、教波,晚上比賽,是沒有讓腦袋休息的累;這次她努力適應每天只有籃球,體力累得連思路也不清晰的情況。

「隔日就打,沒有休息和自我調整,已經幾星期沒有真正休息,半天都沒有;比賽前一小時練習、賽前賽後開會,沒有比賽的日子,也有兩小時練習,還有健身、看影片、開會。」她說。

由業餘跳出職業,並不容易。(受訪者提供)
李祉均的無間斷籃球生活。(受訪者提供)

比起香港普遍球隊一星期2至3課訓練、1場比賽,職業賽場接觸籃球時間更長也更高強度,精神壓力和勞損實在難免。除了累,李祉均也說到,自己在北上練球這段日子,由於跑太多,有過腳底痛和膝頭痛,從比賽畫面也能看到她多次包紮住拇指和手腕上陣。

現實是一塊貼布 是職業籃球的基本

「香港有幾多人會每次練波都『Tape腳』(用運動膠布有技巧地貼在腳上,減低受傷機會),就算受傷Tape腳,Tape(膠布)要錢,每次Physio(物理治療)都是錢!」她呢喃一句,把我惹笑,然後我們相視而苦笑。

運動員的身體是本錢,但業餘球隊連基本薪金都沒有,談何有資源保護球員?

從比賽畫面也能看到她多次包紮住拇指和手腕上陣。(比賽截圖)

「我們入球場前一定要『打固定』(Tape腳),熱身只拉筋是不夠的,會先用Foam Roller(滾輪)碌腳,拉筋再動態熱身;練完一定要放鬆,例如體能教練會帶我們脫鞋在球場走5分鐘再拉筋,然後敷冰,一次練球大概有20多袋冰提供,有人用1袋也有人4-6袋,晚上再做物理治療。」

以上的保養程序,李祉均說得自然,就像早晚搽護膚品一樣,是習慣:「如果受傷,例如扭到腳,也會因為每天有治療,幾日後就可以回到球場。」職業球隊從預防到治療的安排滴水不漏,因為球員、球隊到聯盟,一切有價,才會重金擲下,盡量將風險減到最低。

陝西主場。(受訪者提供)

現實是 沒人再誤會她是學界球員

知微見著,職業和業餘是無法比較的,因為資源本來就差天共地,她體會到的是,原來籃球可以認真至極。球迷的熱情和比賽的認真程度往往成正比,有多認真就有多投入。

「當然,比起CBA(男子聯賽),WCBA的關注度會低一點,但遠比香港女籃多,很多Fans,看微博就會知道。」她說。

在香港也算是頂級,卻不受關注。(受訪者提供)

回想在香港打球,是完全不同的情況。記得一次偶然機會,與李祉均在體育館打「Pick Up Game」,對手是一群十來歲的男生。完場後,其中一位走過來跟李祉均說:「你幾勁,是不是有打學界,還是區隊?青訓?」

「你當係啦。」免得尷尬,當時李祉均笑着含混過去。「香港打波都是講感情,打得好不好,自己知、教練知、隊友知,但圈外人是不會在意的。」

現實是職業賽場一切有價 談數字不是勢利而是專業

香港業餘「談感情」,與職業籃球最大分別,就是「價值」。

「對『業餘』這兩個字感受更深,特別是在到達四川比賽場地後。很簡單,我們比賽前熱身可以有50分鐘熱身,但在香港比賽,本來球員就很趕,就算早一小時到場館,還要自己找位置(熱身)。」李祉均說道。

在WCBA,場館不像香港般是公眾球場,而是專門讓球隊使用的,自然能做到提早一小時讓球員熱身,甚至提供數據、直播、影片等,都是數字,說錢(資源)像很勢利,但專業的體育本來就是值錢的一件事,才能維持高水平:「不心態就像上班,大家都會自動自覺做好自己的工作,會找時機放鬆,有適可而止的玩笑,但前提要保持水準,例如快攻時間達標,命中率穩定地高。」

繼續做那個簡單的、不問世事專心打球的李祉均,這樣的她「再勁咗」。(受訪者提供)

換句話說,球員的數據是業績,也是身價,有能者才能居之。

八強以外的球隊,每隊可以擁有一席港、澳、台球員,李祉均跟操的第一支球隊廣東,曾因表示會先考慮台灣球員而婉拒她,除了因為香港從未有過先例,也關乎沒有數據。

現時香港男女子聯賽並無數據提供,只有得分和三分統計,未足以成球隊的信心,李祉均比香港打球時更執着於數據,就像學生在乎成績表一樣,平日默書、功課再好,也不及一串數字有代表性:「球隊知道我個人技術、體能、身體素質好,但沒有落場比賽的數據一切都是空談。」

「球隊知道我個人技術、體能、身體素質好,但沒有落場比賽的數據一切都是空談。」(受訪者提供)

「我知道要有數據先留得低;今季主要以露面、讓人看到我為主,至少上到場要有點成績。」

17場,平均上陣時間23分鐘,僅1場正選上陣,她清楚自己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做到最多的事;幾乎每隔一場,我倆的賽後對話都離不開檢討。「失誤多,前場被壓迫和突破後的決定都不夠快;有空位又未能把握好、博罰球要再改善⋯⋯」下刪數十個李祉均認為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打完一季,李祉均的場均數據和效率位居陝西隊第一,總算是打出名堂,當再想起落班前的經歷:台灣球員優先、被冷眼相待,發現這半年收獲人生經驗良多,只因場內場外都在學做人,開眼界。

世界很大,籃球世界也一樣。(受訪者提供)

嘗過職業滋味 反思香港球員的價值

一天,她說:「其實港澳台球員好矜貴、可以好大牌,但其實後面應該有個括號——只限台灣。」她從不是擺架子、扮大牌的人,卻有這樣的思量,我聽到倍感意外,她續說:「我一直在想,要將自己的位置放哪?不想做到香港球員好卑微,好好恰,更不想讓人感覺好寸,因為我是第一個(香港女子職業球員),不能影響外界對香港球員的觀感。」

「那你摸索到了嗎?」我問。

她笑說:「我想等自己打出身價,球場上交到貨再說。」她努力過入鄉隨俗,學習過場外待人接物的禮節,同時堅找做自己,繼續做那個簡單的、不問世事專心打球的李祉均,這樣的她「再勁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