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均・一|香港女籃追夢的淚 All in or Nothing究竟是什麼?

撰文:張倩儀
出版:更新:

成為體育記者數年間,每當有人問起工作內容,慣常回道「我主要做籃球」,此句卻往往令話題終結。
在香港籃球雖是普及運動,但對於「籃球界」內的運作、發展、聯賽及球員,在非籃人來眼中,難有一個記憶點。
「我看到新聞有一個女生,去內地打職業了對吧?好勁呀!」
惟直到她出現,話題接下去了。

李祉均登陸WCBA,首季效力陝西天澤,成為香港第一個女子職業籃球員,為香港籃球創先河,更讓本地籃球女生看到一個職業希望。

2018年亞運前,李祉均是一個籃球路順的小薯仔。(龔嘉盛攝)

賽季數據優秀 獲選入明星賽

時候在內地漂泊半年後,26歲的李祉均在WCBA爭取到一紙合約。今年冬天,她在人生首個職業賽季中,寫下場均16.4分、3.3籃板、2.2助攻、1.7偷波、0.6封阻以及12.2的效率。這1.7米的小個子,速度過人,準繩的中距離跳投建功,防守、籃板、助攻通通不缺,發揮淋漓贏得中港球迷的掌聲。

首個賽季造優秀的數據,更獲選入WCBA明星賽,一切一切在別人眼中,李祉均的勁非是那種創造歷史後、志在參與的一剎;李祉均的勁,是毋庸置疑的實力派。

李祉均眼中的「勁」

李祉均「勁」與否,可有不同解讀。例如香港球員外流挑戰職業舞台,男籃早有先例,潘志豪、羅意庭等人全是港籃標記,女籃現才有第一個,或許有人說「邊度勁?」

又有些人得知香港女籃生態發展,在沒太多配套支持下仍能創造歷史,兼在的內地籃壇站一席位,李祉均屬「好勁」。

亞運作為隊中年紀第二小的李祉均,場均16.5分、3次助攻、2.5個籃板及2.5次抄截,成為表現最亮眼的人。(李澤彤攝)

我問:「你覺得自己勁唔勁?」

「勁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勁,因為會一直有進步空間。」她笑說。

不再是當初的小薯仔

想起2018年亞運前的一次專訪,李祉均自稱小薯仔,只懂說自己籃球路「順風順水」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是的,當時李祉均的故事僅僅是:協恩中學連霸主力,率理工大學兩度奪冠,連膺MVP,早於18歲打「大港隊」,2019年女甲聯賽得分后和三分后......

當時李祉均烙下一句:「我想打職業,26、27歲前吧。」
2021年,26歲,她真的做到。

「頂盡覺得自己跳出Comfort Zone,可以叫叻 ,但不算勁吧。」叻又好,勁也罷,但我想最勁的是,李祉均不再是當初的小薯仔,這些日子她爭取過、捱過,才蛻變成今天的職業球員。

接受業餘訓練出外打職業。(受訪者提供)
李祉均寫下場均16.4分、3.3籃板、2.2助攻、1.7偷波、0.6封阻以及12.2的效率。(直播截圖)

「有時候,我會重看那篇專訪,提醒自己不順時要毋忘初心。」李祉均說。

隻身北上,自己只是一個沒有數據證明身價的球員,到球隊請求一席,聽起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性格向來被動,甚麼事都沒有所謂的李祉均。

李祉均終在半年漂泊落班。(受訪者提供)

從WCBA強隊東莞新彤盛開始跟操,由於每支8強以外的球隊只能擁有一名港、澳、台球員,新彤盛表示會優先考慮台灣球員,也意指李祉均需要另覓球隊:「當時全運會備戰,球員開始歸隊,加上疫情多個人就多個風險,球隊不想我留下也是明白的。」李祉均面對迫切的離隊壓力,雖有教練任明敏(Miss Yum)在港幫忙找尋新東家,但卻一直沒有回音。

北上覓隊艱難 「可不可以讓我練住先?」

「我知道別人說10句,都不及我自己1句想打,覺得要放膽去問。」她接着說:「我找了教練3次,就為了請求讓我留下;由『可不可以讓我練住先,給我一點時間找下家』到『球隊會不會有Admin工作可以讓我幫忙?』,就為了落腳。」

李祉均大可以在香港繼續打甲組、港隊,不必挑戰職業的未知。(張倩儀攝)

在香港跟隨過好幾個教練,都未曾試過如此溝通,她苦笑道:「在香港大家都知李祉均是一個怎樣的球員,可是這裡不是自己地方,為了打球該做的還是要做。」在香港她是當然主力,擁有球權,場上發揮更是由得她,這是她第一次感覺到卑微。

當球員提出即使坐在場邊、幫忙做助理也要留下的請求,大概已是留下的最大決心。

「好迷茫,覺得為什麼要求人求到這種程度?自問不算差,也不是球隊負累,難道真的一個機會都沒有?」

自己只是一個沒有數據證明身價的球員,要到球隊請求一席很不容易。(李澤彤攝)

「我在想,我到底在幹什麼?」

輾轉到了武漢盛帆,但情況沒有因而變好。當時球隊已簽下台灣球員陳晏宇,也就是李祉均同樣落班無望。

到了武漢隊宿舍,環境荒蕪,一手抬起行李箱爬上5樓,到房間看到滿是灰塵,床邊還有裝修廢料,累得一屁股坐在床尾,就哭了起來。「我在想,我到底在幹什麼?」長途跋涉尋一個不存在的機會,意志力鬆懈下,眼淚也掉下來。

李祉均學會和教練溝通,待人接物。(受訪者提供)

好幾次,李祉均和Miss Yum聯絡後,都因為沒有好消息而偷偷在被窩裡哭,Miss Yum和媽媽都先後問過她:要不要就此完結,回家?她想也沒想:「我說沒有,講得好像自己很有Planning,其實沒有,我只是不想讓他們擔心。」別無他法下,李祉均只好再硬住頭皮,主動請陳晏宇幫忙聯絡陝西天澤,哪怕球隊推搪,她還是上門博一個機會。

「其實香港從未有女生做到過(職業球員),那你試過、努力過,即使失敗也沒關係吧?」我還是問了。

李祉均完成首個職業球季。(受訪者提供)
完季後,李祉均獲選入全明星陣容。(受訪者提供)

跳出香港舒適圈 All In Or Nothing

「不,做到了,才叫一件事;做不到,就什麼都不是;我跟你說過,26、7歲我就要做到這件事,過了就沒有任性的空間。」她少有一臉認真地回答,「真的,我想心態就是All in or Nothing。」

比起上次專訪,我問一題,她回一句,這次聽畢一個多小時,發現我只問了10題不到,發現沒有故事的小薯仔已經不存在。畢竟25歲過後,突破和成長比小時候難,其實她大可以安份繼續打甲組、港隊,留在香港籃球的舒適圈,但她「勁」在不認命,也不認輸。

同年的我不禁佩服的說一句,「你好勁。」

她卻笑了:「勁乜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