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含膠】多國食水驗出含微塑膠 環團:港府應全面檢測食水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有最新研究發現塑膠不只污染海洋,更已滲入食水。美國非牟利新聞機構委託大學機構研究,化驗全球超過12個國家的食水樣本,發現美國、歐洲等地的食水被驗出含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塑膠」(microplastic)物質。有本港環保團體認為,雖然研究未確定微塑膠對人體健康影響,但政府應盡早作出預防措施,避免微塑膠出現於食水,亦有責任回應報告,全面檢測食水微塑膠含量,而部分國家已禁售含微塑膠的產品,認為香港應及早正視問題。

印度新德里和印尼雅加達的食水都被驗出含微塑膠。(視覺中國)

美國非牟利新聞機構Orb Media聯同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化驗超過12個國家蒐集得到的159份食水樣本,結果發現平均有83%的樣本含有塑膠物質。美國食水樣本的污染最嚴重,94%樣本含膠,每500毫升水平均有4.8件微塑膠纖維。歐洲多國包括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有72%樣本驗出微塑膠,每500毫升水平均有1.9件微塑膠纖維。目前,世衞暫時未有就食水的微塑膠含量制訂準則。

磨砂潔​面乳及衣服是元兇 環團:令人擔心

香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認為研究結果令人擔心,因人體直接飲用食水,變相是直接吸取微塑膠。他引用綠色和平去年發布的《Plastics in Seafood》文獻研究,指港人常食的烏頭、蠔和丁香魚等多達170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均發現微塑膠 。

他指微塑膠主要分為微膠珠及微塑膠纖維,前者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用品,後者則常見於衣服,由於直徑小於5毫米,難以過濾就直接流出大海。他指微塑膠的特點,是可吸收海洋裏散開的有害有機化合物,繼而變成濃縮有毒的物質,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

塑膠主要分為微膠珠及微塑膠纖維,前者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用品,後者則常見於衣服。(綠色和平提供)

環團:到證明影響人體才行動就太遲

現時雖然仍未有研究確定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朱江認為應採取「預防性原則」,避免微塑膠出現於食水、海洋環境,「如果大家都無動於衷,到有研究證明有問題、對人體有影響時才付諸行動就太遲了。」他直指現時英國、馬來西亞已立法禁售微塑膠產品,台灣、韓國亦相繼訂出立法時間表,惟港府仍未有行動,他認為政府有責任回應報告,並全面檢測食水的微塑膠含量。

生物系講師:微塑膠表面可吸有毒物質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余英傑表示,「微塑膠」(microplastic)的體積非常細小,一般是指5毫米以下的塑膠,惟科學界沒有設定其體積的下限,相信部分微塑膠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他指,理論上微塑膠表面有機會吸附了有毒物質,例如干擾素及致癌物等,但科學研究尚未有確切定論,指出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但近年已有不少研究發現微塑膠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歐盟海洋策略框架指引」(EU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MSFD)尚未就淡水生態環境的微塑膠問題,制訂監察標準。

環保署回應,儘管現時國際間針對微膠珠及微膠纖維的研究課題及監測方法尚在探索階段,部份表示會以立法方式規管個別含微膠珠產品的國家亦未有公佈具體詳情。環境保護署正密切注意國際間相關的研究及規管進展,並計劃在稍後時間在本港進行研究,以更準確評核微塑膠在本地的影響,以及引入規管的需要。

水務署指,一直以世界衞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作為食水水質的監測標準,而世界衞生組織現時並沒有將塑膠纖維物質加入與健康有關的準則值。據了解,塑膠纖維物質普遍存在於環境中,而國際間現時對該物質的研究課題及監測方法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水務署會密切留意國際間相關研究的發展,以及與本地大學研究食水中塑膠纖維物質對食水安全的風險。如果研究發現食水中塑膠纖維物質會對食水安全構成風險及能夠定出有關準則值,水務署會與專家進行研究,並諮詢相關部門,將該物質納入監測和採取相應的措施。

研究顯示,估計巴黎每年約有3-10噸塑膠纖維從天而降。(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