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沒有色彩 只有生與死 逃亡孟國尋安身所

【羅興亞人】沒有色彩 只有生與死 逃亡孟國尋安身所
撰文:蘇煒然
出版:更新:

緬甸羅興亞穆斯林與緬甸軍方自8月底爆發軍事衝突,聯合國形容緬甸軍方行動為「教科書式的種族清洗」,事件引起全球關注。估計有50萬難民由緬甸逃至鄰國孟加拉,嘗試尋找安全居所。據報,不少羅興亞難民經過艱險的陸路,徒步走到邊境;亦有難民乘坐簡陋的木船,經水路進入孟國。至十月初已有數百人在逃亡中遇難。倖存者報稱,故鄉的村落已被緬甸軍方和佛教徒燒毀。抵達孟加拉的難民人數不斷增加,他們住在難民營的臨時帳幕中,面對營良不良、霍亂及其他疾病的威脅。Getty Images攝影記者Kevin Frayer來到離孟加拉邊境不遠的兩個難民營,紀錄緬甸羅興亞穆斯林的苦況。攝影:Kevin Frayer/Getty Images,撰文:蘇煒然、徐尉晉

10月1日,孟加拉吉大港區的科克斯巴扎爾縣(Cox's Bazar)。一位羅興亞難民婦女由緬甸的村落逃離至此,累極倒在地上。(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1日,孟加拉吉大港區的科克斯巴扎爾縣(Cox's Bazar)。一位羅興亞難民婦女由緬甸的村落逃離至此,累極倒在地上。(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1日,一名婦女坐船逃到納夫河孟加拉邊境,累透了需由別人攙扶上岸。(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0日,科克斯巴扎爾縣的Balukali難民營,大批羅興亞難民等待當地非政府組織派發食物。(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一個羅興亞難民家庭坐在納夫河(Naf River)邊上的土地休息。(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1日,一名難民小孩帶着個人物品,與家人一起渡過納夫河到達科克斯巴扎爾縣的沙波伊爾德威普(Shah Porir Dwip)。(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孟加拉邊境納夫河,兩位羅興亞難民以木棍抬起一名婦女。(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0日,Balukali難民營,一名難民孩子爬上非政府組織的貨車上,邊哭泣邊等待領取食物。(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0日,Balukali難民營附近,難民爭相索取當地非政府組織派發的食物。(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18日,Balukali難民營的難民排隊等待派發救援物資。(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Balukali難民營搭建多個臨時帳營,成為羅興亞人的居所。(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難民於佈滿泥濘的Balukali難民營中行走。(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19日,雨季中,科克斯巴扎爾縣的Palongkali難民營一名女孩用膠袋擋雨前行。(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難民於Balukali難民營搭建一所清真寺。(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9日,一名婦女抱着逝去男孩的身體。背景中,其他因為逃難時遇上翻船意外而死去的孩子,包在白布中等待埋葬。(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9日,一位穆斯林神職人員領導信眾,為16位因逃難時遇上翻船意外而喪生的難民禱告。(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2日,Sader醫院中的「羅興亞病房」中,兩名被緬甸軍打傷腿部的羅興亞男孩,共用一張病床。(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5日,羅興亞難民準備於Balukali難民營築起清真寺,於目標建築地點禱告。(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2日,Balukali難民營,一名年老難民坐在臨時帳營外面。(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7日,營養不良,又加上腹瀉之苦,兩名羅興亞男孩於Balukali難民營的臨時帳營裏哭泣。(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9月22日,坐船渡過納夫河逃離緬甸,抵達沙波伊爾德威普,羅興亞難民於伊斯蘭學校裏休息。(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10月1日,Palongkali難民營裏,一名羅興亞婦女用燭光照亮她居住的帳篷。(Kevin Frayer/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