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學Coding】全英初中生獲送micro:bit學編程,香港呢?

小時候可有想過成為發明家?又或如多啦A夢一樣,擁有可以解決問題的百寶袋?成為發明家的首要條件是懶惰,或善忘,又或者想幫助懶惰或善忘的人。因為懶惰,不想喜歡重複性工作,有人發明自動淋花系統,筆者家就有一套。長者忘記關煮食爐,有人發明自動熄火系統。
去年三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把與微軟、三星等科技巨企合作設計的micro:bit免費送到英國全國中一學生手中。micro:bit是一個電子裝置,大小如半張信用卡,外型一如電路板,香港售價一百五十元左右。把micro:bit接駁到電腦,輸入程式,之後接到其他感應器如光感、聲感、動感及溫度等,可以成為一個簡單的控制裝置。

另外,把micro:bit接駁土壤感應器放到盆栽,可以顯示泥土濕度,加上LED燈或發聲裝置,更可提示淋水。這程式編寫及動手做的過程中,其實應用了泥土內電解質與電流的關係,讓學生可見STEM四環緊扣,並發揮創意,以科技改善生活。由micro:bit所創作的projects不勝枚舉,在其網上平台模擬的活動已超過了一千萬次。編程為現今需有的能力,英國此舉讓其未來一代,每人都掌握此基本技能,因為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包括醫生律師,亦需要懂基本程式編寫。
政府打著知識型經濟、創新科技等旗號,要求學校推行STEM教育。然而,新高中文憑考試,著眼點卻放於溝通、協作、寫作等技能。2015年報考數學M1/M2卷,共一萬人,2016年有九千人,2017年為八千人,每況愈下。真正懂數理的人數下降,科學知識學得不全,許多人都不懂微積分。以前的教育可以訓練T型人,會考前學習不同事物,掌握其闊度,高考兩年深入認識某些科目。新高中文憑考試推出五年,掌握深而廣知識的人人數大幅下滑。
香港的小學生有些學ScratchJr、Scratch或App inventor,亦有學校已經引入micro:bit及其課程,教授學生以micro:bit控制模型車或機械人。然而,學校資源嚴重不足,師資亦為絆腳石。現在小學中英文老師,要不是本科學位持有者,又或基準試合格者,均為專科專教。數學及常識科卻不在此限,是以教授電腦的老師不一定擁有電腦文憑,要教的時候,重新努力學習。本來課務繁重,週末亦需抽空上課學習或備課。而且課程內容真正日新月異,亦沒有信心可以勝任。有些老師亦看不透Scratch與App inventor之間的關聯,為何小學生要學習兩種語言?其實亦不是沒有道理,學甚麼語言不重要,重點是計算思維,而這亦是一種難以教授的技能。
英國、芬蘭、意大利及澳洲已經於中學或小學階段加入coding課程,到底香港是否應該追隨?在沒有足夠相關學科教師的情況下,盲目為了追上國際潮流而跟風,實在不宜。若果教師每週進修,定會增加工作壓力。如果付錢購買校外課程,校外課程師資沒有監管,學習內容亦沒有保障。筆者看到一千九百八十元的掌聲控電燈課程,覺得實在削足就履,本來開燈關燈是很簡單的事,實在不用以掌聲來控制。另外,不小心拍了一下掌,燈明燈滅,也實在惱人。如果課程目標是接駁聲音感應器到電腦,那麼一定有更好的題材可做,而非掌聲控電燈。
在此過渡階段,如果學校、家長或孩子想試玩,筆者建議先別急著付款,可能試一下micro:bit的模擬平台(https://www.microbit.co.uk/td/simulator),看看其他人的主意(http://microbit.org/ideas/),或看一下micro:bit的網上課程(https://www.microbit.co.uk/blocks/lessons)。十一歲至十四歲的青少年,可以試一下微軟的十四周免費課程(https://makecode.microbit.org/courses/csintro)。如果孩子真正喜歡,才花一百五十元購買仍不遲。
時代轉變,為人父母或辨學者,其實很難追上潮流,但無論學校或家長花錢前,還是先看清貨品內容,別盲目跟風。如果政府決定加入coding課程,亦需要確保資源足夠,審慎處理教、學及評估,不要把coding變成另一門瘋狂追求分數的學科。最後,筆者帶頭盔,micro:bit是非牟利組織,而筆者與之亦沒關聯。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