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的洞穴.上】領養到美國14年:曾想忘掉哭也沒有用的過去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如果要說低端,青海是中國最低端的省份之一,據勵行會資料,在青海每1000名初生嬰兒中便有14名天生殘障,因為貧窮,有不少殘障嬰兒因此被遺棄;也有些因為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毫無話語權地被送進福利院,即所謂的孤兒院。
楊楊自兩個月大到兩歲從社會福利院長大,那個年代是殘疾人士、老人、精神病人和孤兒共冶一爐的地方。那時她由兩個盲人照顧,腦中沒有孤兒的概念。是後來上學看到別人有父母接送,又聽過別人說:「要是你不聽話,就把你放在福利院!」她才知道出身自福利院的人不幸福。

1996至97年,前社會福利中心是一個老人、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和孤兒共住的院舍。楊楊憶述,那時候的玩具是灰塵和落葉,吃的沒有今天所謂營養均衡的食物。(受訪機構提供)
+9

「去了美國之後 中國對我來說好像毫無意義」

阿潔的父母先後離世,11歲才住進這個奇異空間--沒有同伴沒有真正的愛,有人來探訪要佯裝快樂,年紀小小就知道眼淚一點也不值錢。她以前常問自己:「為什麼爸去世的時候沒有帶我一起走?」

後來楊楊和阿潔幸運地被美國家庭收養,這段在福利院成長的經歷似乎已然毫無意義,她們甚至想自己失憶,沒有被遺棄的那些年,努力忘記原生的語言和名字,一直向前奔就代表幸福。今年,她們卻一同回到青海,想尋回那些一度想丟掉的回憶碎片。「去了美國之後,中國對我來說好像毫無意義。只想一直往前走,不回頭。但媽媽說,有些記憶還是需要有的,畢竟都是我經歷過的,有好的也有壞的。」阿潔說。

跟塵埃與落葉做朋友

記者請二人回憶當年在福利院的事,這殘忍的要求讓記者得到應得的報應。句子經過120分鐘一點一點的擠出來,拼拼湊湊才成型。畢竟那是她們不想直觀童年,那段被家人和自己都遺棄掉的童年,再做足心理準備地受訪,不願意直白地道出過去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現在的兒童福利院塗上光鮮的油漆,屋子內掛上不少裝飾,但格局還是跟10多年前一模一樣。有些福利院的工友依舊努力為孤兒們送上永遠不足夠的愛。楊楊說:「其實什麼都沒有變,我們還說,呀,這是我們坐過呀玩過呀什麼的......回來是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們離開了,還敢回來回顧,發覺自己真的成長了很多。」

楊楊以前住的社會福利院是間殘疾人士、老人、精神病人和孤兒共居的院舍。楊楊憶述,那僅是個用以維持生命的地方,小時候的玩具是灰塵和落葉,吃的沒有今天所謂營養均衡的食物,一點米一煲粥用以延續殘缺的身心。

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嬰兒室。縱使環境比以前大大改善,但孤兒內心孤獨的洞穴還是誰也沒法填補。(受訪機構提供)

學會看人臉色的童年

楊楊由兩個月大就在院子裡成長,因此從沒覺得自己是一個孤兒,或許這樣過下去會更快樂。直至7歲上學後,她終於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有分別,她開始羨慕別人有父有母:「有一點難過,很孤單吧。小息時就是自己一個人做作業,有同學接受我,但不多;有同學笑我,有些父母概念很古老,認為福利院的孩子會有壞影響,想讓自己孩子離我們遠一點,覺得壞孩子才被送走福利院,感覺被隔離了。」楊楊開始說得很抖,這時候阿潔就把話接過來說:「一旦知道你是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同班同學就會問什麼是福利院的孩子?回去就問父母,父母又不太了解,只說『要是你不聽話,就把你放在福利院!』」

孤立以外,小女孩還要承受無盡的委屈。記者問,那時候最難過的事是什麼,兩人支吾一陣子,嗯嗯......有很多呀......一下子很難數出來,過了半晌,楊楊才整理好說:「有一定的歧視吧,小學基本上沒有朋友。因為你是福利院的孩子,有時會冤枉你,說你做了這種事,我沒有做也辯解不了,因為他們不會相信你。這種事情發生很多次,默默的承受處罰,感到特別委屈。」

由別人的女兒變成福利院的孩子

1998年,基督教勵行會引入的小組家庭和寄養家庭等服務,楊楊記得生活大大改善,但小組家庭畢竟不是家,過了下班時間,「家」就隨之消失,要待明天再續。真正的家庭生活,待到美國生活後重新開始。(受訪機構提供)

阿潔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個子高大,身體沒有殘障,從小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長大,就算家裡沒錢,起碼還有愛。在她5歲時,母親因為車禍去世,沒有母愛,她還有父愛。11歲時,父親因為癌症離開了她,她終於成為一個失去所有愛的女孩,「那段時間的事,特別不想回憶。」1998年後,楊楊由原來的社會福利院轉到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此時,資源更集中地投放在這群孩子身上。但孩子也有小圈子,阿潔是「後來」的人,不是同一伙的,她只能獨個兒承受孤單和失去父親的痛,她說:「傷心時也沒有人安慰我,所以就改變了自己,變得堅強,還要看人臉色,活得特別累,然後就想,反正以後都這樣,反正也出不去,就......」

「自暴自棄,可以這樣說。」楊楊喃喃地說。

阿潔接著說:「那時候學習成績變差,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楊楊說:「每次有人來訪問,工作人員就會提前警告我們哪些話不可以說,你要表現特別開心,生活得特別美好,因為是面子的問題。」

要活下去已經很累,不快樂還要裝快樂就更殘忍。記者又請楊楊憶述回到青海的複雜心情,她低下頭沒答話,可能是沒有什麼想說,可能是沒有什麼值得記起來,或許回憶往事更需要的不是記憶而是勇氣。

楊楊和阿潔後來被美國家庭領養,兩位小妮子原本只懂說"hello"和"thank you",被領養到距離中國萬餘公里的美國,生活過得如何?詳看下集:【孤兒的洞穴.下】中國逾50萬孤兒 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收養逾2000

阿潔(左)個子高大,雙親離世後住進福利院,起初與其他在福利院成長的孩子合不來。楊楊(右)自兩個月大就住進福利院,一直不覺得自己跟別的孩子有分別,直到讀書被別的孩子排擠才知道自己過著不一樣的人生。二人今次從美國回到兒童福利院,協助院內的特殊教育工作,和負責小朋友的復康訓練。除了回首往事,也想為命運雷同的孩子做點事。(梁雪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