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皇都戲院浮雕】蟬迷董卓Secrets

撰文:導遊阿Paul
出版:更新:

世事就係咁邪。
就在古諮會決定討論皇都戲院評級前一星期,戲院正門大型浮雕「蟬迷董卓」重見天日的新聞被傳媒報道出來,引起廣泛關注。

今日的皇都戲院經已陳舊。(洪琦琦攝)
皇都戲院其中一個獨特的建築設計,為其屋頂上呈拋物線型的混凝土拱架設計。(潘安奇攝)

貂蟬(也即「蟬迷董卓」個「蟬」)明明是虛構人物吧,在這種關鍵時刻居然也會顯靈,似是提醒大家,

「喂,阿姐我仲喺度,想剷走我?」

美人遲暮,霸氣外露,與兩舖之隔、咁高咁大的蒙羅麗莎,放射出一種連成一氣的壓場感,令路過者無不產生詭異的頓悟,以為自己彷彿看懂了蒙羅麗莎的笑容。

想一個甲子前,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以其在亞洲區空前絕後的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有型有款地空降北角,何以偏偏選中「蟬迷董卓」浮雕粉飾門面呢?現已無從稽考。但從當年傳媒報道,這幅大型浮雕意義重大,正正反映了戲院中西合璧的本事、對夢工場的嚮往、以及引入國際視野的企圖心…… 非今日倒模咁倒的戲院所能比擬。

「蟬迷董卓」浮雕出自中國當代畫家梅與天之手,梅與天擅長將中國筆觸融入西洋畫風格,作品大受美國市場歡迎。而「蟬迷董卓」構圖繽紛熱閙,與旁邊線條簡約的四方框緣對比強烈,拼湊出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當然令人更堪玩味的,是「蟬迷董卓」的選材,乍看是引用《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出義女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但據1952年《華僑日報》一篇講評指出,梅與天刀下雕出了聯合國佳麗:

「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臘女神,她一手執著代表音樂的七絃琴,在放懷高歌圍繞她前面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代表着東南諸民族發揚他們特有的土風,還有位是表演芭蕾舞的女郎,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 ……」

將東西佳麗套入中國傳統故事,連貂蟬都被「希臘女神化」,堪稱是明張目膽的二次創作,在60年前傳媒眼裡,卻代表創作者氣魄萬千、心懷國際,

「在不逾萬丈的壁上表現藝術的源流,及世界藝術的融匯。」
皇都戲院今昔對比,從前是容納過千人的大戲院,如今樓下變成商場,內部變成桌球室,「蟬迷董卓」的壁畫被掩蓋,皇都戲院和那段香港的娛樂歷史,安靜地沉眠在城市一角。(舊相片由活現香港提供)

想六十幾年前璇宮戲院揭幕時,會蒲北角的不是上海有識之士,就是在附近發電廠(今城市花園位置)工作的「鬼佬」,有華洋共處的街坊觀眾群,才養得起放眼國際的戲院,難怪貂蟬要扮希臘,又東又西多麼親切。

「蟬迷董卓」的結局,是董卓和呂布兩父子受美色迷惑而誤入王允圈套,最終江山斷送,作為戲院門口生招牌,故事Juicy有餘但格局不足。創作者到底意圖何在?是警誡觀眾不要做懵仔董卓?還是純粹的解釋到底什麼叫做「迷」?現在古諮會押後評級,皇都戲院吊命有望,趁浮雕還未拆,請各路英雄去解解「蟬迷董卓」之謎。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