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科大水專家:減東江水依賴是「當務之急」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港府與廣東省政府的東江水供水協議在去年年底屆滿,雙方現正磋商今年至2020年的新供水協議。立法會文件指,新協議三年擬定水價合計為144.2億港元,較舊協議高近一成,貴絕深圳、東莞等東江流域城市,反映港府在水價方面嚴重欠缺議價能力。有學者形容,隨着中國南方城市食水需求大增,本港難免陷入與內地城市「搶水」困局,強調「當務之急」是採用有效策略解決滲漏耗水問題,從而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才可達至食水自主。

東江水供港水價逐年遞增。(資料圖片)

港府與廣東省政府的東江水供水協議在去年年底屆滿,雙方現正磋商今年至2020年的新供水協議。立法會文件指,新協議三年擬定水價合計為144.2億港元,較舊協議高近一成,貴絕深圳、東莞等東江流域城市,反映港府在水價方面嚴重欠缺議價能力。

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行偉(右一)形容,未來本港難免陷入與內地城市「搶水」困局。(科技大學圖片)

本港知名水力學學者、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行偉形容,隨着中國南方人口增長,工商業及農業繁盛發展,食水需求大增,未來本港難免陷入與內地城市「搶水」困局,「一旦內地削減東江配水量,或者開天索價,香港會『兩頭唔到岸』」,強調當務之急是透過節省用水、開拓新水源等不同方式,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

思匯政策研究所去年發表《水沛蜃樓:關注香港水資源安全 推動區域水資源共享》研究報告,指在現有供水格局下,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可能「在頗長的時段內維持閒置」,未能全面發揮食水生產功能,建議港府應優先採用減少公用及私人水管滲漏、智能用水管理、擴建現有水庫、提高公眾節水意識等更具可持續性的水資源管理方案。報告強調,「只有靠政府提出嚴格指引,並展現強勢領導,才能解決問題」。

水務署資料顯示,目前東江水和本地水塘集蓄雨水處理成本,分別為每立方米9.1元和4.2元,而推行更換老化水管、「智管網」等措施的成本卻低至每立方米1.4元。相比之下,海水化淡和再造水每立方米處理成本分別達12.6元和9元,較推行改善食水流失措施多逾6至9倍,反映「節流」比「開源」更具成本效益。

環團:利用科技減少食水流失

曾任水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水務署當務之急,是將用於監測公用水管的「智管網」,擴展至私人及商用供水設施,並全面改用智能水錶以連結署方監測系統,否則將難以徹底掌握整體供水系統數據,包括用水模式、耗水量最多的用戶位置、水管滲漏源頭等,以改善管理和監管效率,從而採用有效策略解決滲漏耗水問題。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發表主動調查報告,批評水務署改善水管爆裂、滲漏工作欠效率。(資料圖片)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自2015年起,規定所有年均用水量多逾6萬立方米的政府部門、工商業及住宅用戶,必須裝置智能水錶監測耗水量,並定期呈交有關數據和「用水效益管理計劃書」,以便當局制訂針對性節約用水目標,違反相關節水指標的用戶須付額外水費。文志森認為港府可參考有關做法,透過監察、問責推動公眾、工商業界和政治部門節約用水,並輔以適當宣傳,既有助消除坊間長久以來認為食水供應充沛的假象,亦能有效打擊長期滲漏及濫用食水,保存珍貴食水資源。

面對水資源緊絀,各國政府各出奇謀,新加坡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歐嘉樂攝)

本報就如何改善現有食水流失和耗水量大問題,去信向水務署查詢。該署發言人回覆指,隨着科技進步,當局正透過更換老舊供水設施、設置「智管網」、引進先進儀器進行水管測漏檢查、加強執法取締非法取水等措施,改善整體食水損失,致力在2030年或之前,將公用水管滲漏率減至10%以下,並會沿擴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擴展再造水沖廁系統、推動政府工程項目採用中水(即家居洗滌廢水)重用系統等途徑,確保本港未來供水穩定。

隨着極端氣候加劇,香港如不及早強化供水自主,大規模制水或可能在未來再次發生,因此本港必須加緊「節流」,「開源」,才能力保本港食水供應穩定。

上文節錄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有錢便任性 年「嘥」3億立方水 開源慢 不節流 自製水危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