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海水化淡將平過東江水 是時候「自己食水自己供」?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以至整個華南地區酷熱少雨,其中本港水塘總儲水量較去年同期減少十個百分點,外界關注若情況持續稍後會否出現旱情。其實現時香港用水主要依賴東江水,水塘供水只佔兩、三成左右,而東江水近年不斷加價,早已引起不少港人質疑。
食水供應不單單是經濟效益問題,更是水資源妥善運用的問題。眾所周知,香港早年也有海水化淡廠,嘗試「自己的水自己供」,但因生產成本高昂而拆卸收場。近年政府意識到問題,亦拍板重新興建新式海水化淡廠,但進展頗為緩慢,未能應對未來的需求。
其實多年以來,一直有人擔心海水化淡技術不符成本效益,又會重蹈當年的覆轍。但早就有研究指出,隨著科技繼續發展,平均每立方米的成本會愈來愈低,而年年加價的東江水反而愈來愈貴,有可能出現「黃金交叉」。

香港小欖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於1975年啟用,規模曾為全球最大,可惜僅使用數年便關閉。(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香港海水化淡技術贏在起跑線 現依賴東江水 供水技術反落後星洲

香港化淡廠曾世界領先 成本過高被迫關閉

由於香港1963年發生旱災,導致港府需要制水,雖然政府自1965年向中國內地購買東江水,但始終60年代時值內地文化大革命,與港英政府關係緊張,長期依賴中國也不是辦法。於是政府在70年代,拍板興建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並在1975年啟用。以當時而言,屬全世界規模最大,每日可產逾18萬立方米淡水。

不過由於該化淡廠採用蒸餾技術,需燃燒石油作為海水加熱,運作成本相當高昂,加上8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導致油價大升,更令化淡廠難以營運。到自內地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與港府關係改善,東江水供水壓力減低。所以,化淡廠在1982年起停止運作,最後在1992年拆卸,現時已改建發展為跳蚤市場。

東江水每年皆無法用盡額度,且價格愈來愈高,市民爭取興建海水化淡廠的呼聲日高。(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造價近91億 料2022年第3季落成

政府2013年重提建化淡廠 預計2022年才完工

多年來,民間一直有聲音認為,東江水費連年增加,更關鍵是內地本身淡水資源亦有限,長期依賴內地供水並非好方法。加上粵港的東江水協議僵化,就算港方用不盡配額,粵方都要保證8.2億立方米的供水,港方還是要照交足錢,如有水多出來更要倒掉,每年倒掉數以億元計的食水,浪費資源又浪費金錢,因此香港社會有聲音盼港府重新興建海水化淡廠。

香港政府有見及此,也有相關計劃。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13年的預算案中,表示正研究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經多年拖拖拉拉,最終發展局在上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表示該化淡廠的預計造價為90.78億元,最快今年底可以動工興建,2022年第3季完成,預料每日食水產量為13.5萬立方米,亦會預留空間,日後在有需要時擴大至每日27萬立方米。據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說法,預料化淡廠全面啟用後,可提供本地約10%的食水。

只不過,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曾任水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文志森過往曾引述研究指,長遠本港的供水比例,應該維持四成東江水、三成水塘和三成海水化淡,才算比較合理。因此長遠而言,僅一座海水化淡廠絕對不夠,政府至今也未有第二期的化淡廠計劃。

政府將斥資91億元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料日後可供應本港一成用水。(水務署圖片)

延伸閱讀:東江水加價7% 港未來3年買水支出逾144億 粵港探討混合付費方式

成本此消彼長 現「黃金交叉」

要增加海水化淡的比例,成本問題固然是一大考慮。近年全球各地的海水化淡廠,都傾向使用逆滲透薄膜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滲透膜隔走海水中的鹽份,比耗用大量能源的舊式蒸餾化淡技術,成本低得多。

根據政府2013年發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逆滲透海水化淡是成熟及首選的技術,由於其可靠性和技術進步而令成本逐步降低,佔有主導市場的地位。政府去年1月交予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更直指,海水化淡成本已由約20年前的每立方米30元,下降至現時的每立方米12元至13元的水平,未來還可望繼續下降。

相反,由於香港用水依賴內地,欠缺討價還價能力,只能任由水價不斷上升。政府去年11月公布2018年至2020年的新東江水供水協議,總額逾144億元,較舊有協議貴約7%。基於這種趨勢,有媒體過往就以東江水價格過往10年的平均加幅推算,預計到2023年左右,東江水每立方米成本(連同輸水濾水程序),就會到達12.6元,「升穿」海水化淡成本,出現「黃金交叉」。

香港現時有17個水塘以收集雨水。(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供水自主】新加坡再造水技術領先全球 望2060年自給自足

供水需長遠規劃

所以,要長遠處理本港的食水供應,離不開進一步發展海水化淡,穩定本地供水的來源,既符合成本效益,也預留更多珍貴的水資源予東江流域城市的居民,一家便宜兩家著。尤其大灣區人口持續增加,對淡水的需求也會不斷上升,在這種狀況下港人繼續依賴東江水,對內地居民也不公平。

雖然水務署較早前回覆《香港01》指出,現時本港水塘總存水量仍屬正常存水量範圍,而今年會否出現極端少雨的情況,仍是言之尚早。不過供水乃是長遠的政策範疇,單是興建新的海水化淡廠,前前後後也要近十年,政府總不能等到真的缺水時才來臨急抱佛腳。

因此,港府現階段可以先釐定一個更進取的政策藍圖,將海水化淡佔整體供水的比例調高,並在規劃上增加預留建海水化淡廠,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