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婚現象】約定俗成斷送一生幸福 柬埔寨「兒童新娘」呼喚人權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柬埔寨人的傳統婚姻習俗保守,對女子的約束相當嚴格。自古以來,當地流行一種稱作「蔽日」的婚嫁傳統,並傳承至今。當女兒到了適婚年齡,父母要把她關在房間,不讓她出門。女兒的日常起居飲食都由父母料理,而且不許女兒接見任何男人,連家中兄弟也不例外。此外,父母需要請僧侶誦經祝福,保佑女孩未來的婚姻順遂。「蔽日」約歷時三個月至一年不等,視乎家庭的貧富狀況。蔽日期結束後,父母才允許女兒尋覓結婚對象。此時,女孩子的年齡約十五六歲,這是一般女生尚在學校上課的年紀。不過,對部分柬埔寨女孩來說,此時要開始準備「人生大事」了。(此為《童婚現象》專題報道之一)

柬埔寨的人口約為1,550萬,逾九成是高棉人,並有超過20個少數民族散居全國。當中有很多原住民鄉郊部落,村民仍存有較保守的婚戀觀念,女孩子在十五六歲時就要準備「嫁人」。當成為別人的妻子後,這些女孩沒法再上學,往往失去接受教育的權利。

柬埔寨的童婚情況,在眾多東南亞國家中較為嚴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報告指出,19%的柬埔寨女孩於18歲前結婚,2%的女孩於15歲或以下結婚。全國每八個女孩中,就有一個於15至19歲期間懷孕。

當地童婚個案屢見不鮮,甚至可以說,童婚是部分地區的「傳統」。因為生活逼人,連女孩也認為應該趁早成婚,一來可望依賴丈夫保障生活,二來可盼減輕父母的供養負擔。

不過,世事豈能完美?倘若這些「兒童新娘」的丈夫未有能力照料家人,甚至離棄家庭,她們可能頓失寄託,既斷送接受教育的機會,亦失去了婚姻生活,人生或因此毀於一旦。

傳統保守的婚姻習俗往往彷彿為女性戴上無形的鎖銬,注定了她們的一生。(VCG)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Kanie)在今年8月底走訪柬埔寨臘塔納基里省(Ratanakiri Province)的偏遠村落,探望當地深受童婚所害的少女。Kanie向《香港01》細說她在臘塔納基里省的所見所聞,並希望闡釋這個看似遙遠的人權議題,對香港人來說有何意義。

Kanie從首都金邊出發,往東北方前進,走進湄公河流域的叢林深處。前往臘塔納基里省的征途,沿路遍布細碎沙石,前進的車子顛簸不堪,這八小時的路程並不易過。

雖然,沿途盡是柬埔寨絢麗的景致:深山村落、紅土平原、火山湖、瀑布……臘塔納基里展現出獨特的南亞原生態,讓這個接壤越南及老撾邊境的東北省份,無時無刻都滲透着高棉山區的淳樸鄉郊風味。

柬埔寨的山區村落,仍保留着不少南亞原生態風貌。(VCG)

不過,Kanie有別一般遊客懷着探索風土人情的心態,反而是希望在這個地區深入了解當地女孩的童婚現象,並透過記錄她們的故事,將「消滅童婚」的訊息帶給香港人,乃至全世界。

臘塔納基里省的人口約有18萬,有12個少數民族散居各處,包括加萊族(Jarai)、坦坡族(Tumpoun)及科倫族(Kreung)等。他們生活在偏遠的山村部落,保留着古老的土著文化,包括相當保守的婚姻觀念。正正是這些根深柢固的民風習俗,容許當地的小女孩成婚,意味着她們將提早將一生奉獻給家庭。

拒啞忍家暴 唯望教育改變未來

早婚現象在教育程度偏低的農村及偏遠地區較為普遍。少女在十五六歲成婚是一代傳一代的習俗,故此父母往往忽略了早婚或早孕的危險,亦未意識到讓稚齡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不過,也有部分情況是出於現實考慮,例如父母怕女兒被強姦,玷污家族名聲,於是早早為女兒找丈夫,免卻擔憂。有些家庭是因為財政問題,父母窮得沒法養育子女,故把家中的女兒早早嫁出去,減輕負擔。

甘鈴(Kom Blang)的故事正是「兒童新娘」的一闋哀歌。去年,14歲的甘鈴下嫁比她大23年、經歷過兩段婚姻的丈夫。不過,結婚短短數月,可怕的家庭暴力悲劇就發生在她身上。甘鈴那位疑心極重的丈夫,經常擔心她與其他男人親近,對她拳打腳踢,又強行於白天與她發生性行為,恐懼令甘鈴決心離開丈夫,回到故鄉展開新生活。「對不少女孩來說,婚姻是一生一世。若被丈夫欺負,她們只能夠啞忍。」 Kanie指出,很多柬埔寨鄉村部落的價值觀守舊,對女性並不公平,妻子只能服從丈夫。而且,囿於傳統觀念,當地夫婦離婚或再婚的情況罕見,可見甘鈴毅然離開丈夫,是需要何等勇氣和決心。

甘鈴決心逃離家庭暴力的噩夢,需要極大的勇氣。(培幼會提供)

稚齡成婚的甘鈴,並沒有機會獲得教育。因此,她向Kanie透露,離開丈夫後,希望可以重新接受教育。甘鈴深信,只有接受教育,才可改變她的未來。

失上流機會 延續跨代貧窮窘局

15歲的莎珞(Sangorn)同樣擺脫不了輟學早婚的命運。莎珞的母親三年前因病離世,他的父親不願承擔家庭責任,離家出走,另娶他人,更指子女是其「負擔」。

失去雙親的莎珞去年下嫁年僅19歲的丈夫,約四個月前更誕下女兒。她一直盼望有個可靠的男人可以照顧家庭,幸運的是,丈夫願意與她分擔養家的責任,並承諾一起照顧她的家人。

莎珞與四兄弟姐妹、祖母、丈夫及女兒居於同一屋簷下,她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雖然有丈夫幫忙,不過,莎珞過早承受照顧家庭的重擔,讓她失去了珍貴的童年。

Kanie(左)走訪柬埔寨的偏遠村落,拜訪肩負起照顧家庭重擔的莎珞。(培幼會提供)

理想的童年,應該是培養個人興趣、學習生活技能,以及吸收基本知識的關鍵階段。可是,「兒童新娘」喪失了這一切,既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更遑論獲得職業及生活技能。她們失去上流機會,難以靠知識擺脫貧窮,最終走進跨代貧窮的循環,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亦並非好事。

稚齡當媽媽 難承嬰兒夭折之痛

對於女性來說,美滿的家庭應該如何定義?除了丈夫的關鍵角色,孩子亦是成就美滿家庭的重要元素。子女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並規劃圓滿的人生藍圖,相信是每位母親樂見的事。

早婚的女孩於稚齡懷孕,因身體機能未成熟,早產風險較高。如果嬰兒早產夭折,不但失去寶貴的小生命,還會傷害母親的身心,將來再生育時面臨的風險趨高。

Kanie在臘塔納基里省的旅程中,探訪了小女孩柏蘭(Pa Lak)。她因為女兒夭折,弱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烙印。柏蘭於15歲結婚,翌年懷上第一胎。約兩個月前,女兒因早產而夭折。

16歲的小女孩柏蘭因為女兒夭折,所以在心理及生理上,都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培幼會提供)

由於醫療中心距離村莊約十公里,路途遙遠,因此柏蘭在懷孕後,一直未有做產前檢查。柏蘭懷胎僅僅七個月就誕下女兒,因缺乏醫療支援,加上沒有生產知識,柏蘭的女兒在出生一小時後便離世。

面對喪親之痛,柏蘭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都變得無比虛弱。要承受如此巨大打擊,卻只是一名16歲女孩。

早孕是導致柏蘭流產的主要原因。根據國際培幼會提供的數據,早婚女孩誕下的死胎及嬰兒期死亡率,較20歲以上女性高出20%。未成年女孩的身體機能和心理質素,大多未達成熟程度,得面對早孕帶來的分娩風險。若未適齡產婦經歷嬰兒夭折、墮胎等非自然分娩程序,當中造成的身體傷害,對她們一生的影響尤大。

政令難下達 無法遏制童婚現象政府會否正視問題,禁絕女孩早婚早孕的情況?Kanie指出,其實當地政府欲解決問題,不過很多鄉郊村落位處偏遠之地,即使政府有措施遏制童婚現象,政令亦難以下達。

就以Kanie這次到訪的臘塔納基里省為例,位於柬埔寨東北部的偏遠地區,原住民大多散居省內各處山區,政府官員難以針對情況加強監察或落實政策。加上少數民族的傳統觀念根深柢固,官員及民間社福團體多方支援,亦面對重重困難。

國際培幼會與當地團體合作,希望更能適切幫助當地的童婚女孩。(培幼會提供)

「非政府組織與當地的團體合作,希望更適切幫助當地的早婚女童,擔當fill in the gap(填補空缺)的工作,嘗試彌補當地政府忽略或無法兼顧的層面。」 Kanie提到,非政府組織在當地的工作遇上多番波折,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語言障礙。當地村民多說土話,故需要義工或當地人協助,翻譯成高棉語及英語,以便與當地人溝通。

雖然非政府組織在當地的支援任務可能會遇上不同困難,但幸運的是,柬埔寨政府亦會盡可能提供協助。「政府視非政府組織為催化劑,相信它們可以協助解決問題。其實我們能進入境內,已經代表他們(政府)樂見我們(非政府組織)在當地做事……有一些國家,甚至不會讓我們入境……」 Kanie說,東南亞國家較為開放,願意讓不同的國際組織進駐當地,協助支援各項社會福利及紓緩民生問題。

Kanie在柬埔寨與當地的少年義工合照。(培幼會提供)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約定俗成斷送少女幸福 柬埔寨「兒童新娘」呼喚人權》。

相關文章:【童婚現象】宗教因素的阻力背後 女性平權於滅貧的意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