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消費主義下示愛變炫富 中國情人節應在5月20?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中國人特別喜歡「四大」,什麼都要湊夠四。「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原創性有多少難具體說明,因為應用市場龐大,影響力加倍,所以納入自家發明,但更應說是「中國新四大應用」。在眾多頗具爭議的發明以外,有一些中國式新節日及其相關活動同樣人多多參與,錢多多流動,可說百分百「原創」發明,堪稱「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四大發明」——春運、手機搶紅包、1111網購節和520網絡情人節。淡化了聖誕節、情人節,乃至七夕,更別提感恩節,論普及性與影響力,中國式新節日有蓋過其他中國傳統或外來洋節日之勢。

11月11日意指超級光棍,誰料到成就1111網購節。(視覺中國)

西方情人節曾經在中國有過輝煌一面。那是大概2000年開始的十多年間,其時中國還打算開放給全世界似的,引進及容許不同西方民間節慶。過往不曾在中國流行的聖誕節、萬聖節及情人節,紛紛有了中國版本。

西方情人節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雖較慢熱,但毫無疑問,漸漸後來趕上。這明顯反映在消費市場方面, 2月14日情人節前,中國各大城市(主要在一、二、三線城市)玫瑰花價格大漲,燭光晚餐訂位常滿,朱古力或特別針對女性的送禮精品銷情大旺。被引進中國的情人節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慶活動,但並非愛的力量讓世界大同,而是(推行「中國模式」征服世界前)「西方」還是個吸引的模板,再加上消費社會的推波助瀾。

這時期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漸向內地滲透,過程有進有退,因「西方」一詞,在中國不時被不同價值觀捆綁,有時更牽扯到西方意識形態霸權入侵。但最根本是中國社會對於「洋節」的引進、推崇和轉化,其實在大多情況下,無關乎節日的本質意義(更不用說宗教意義),普通人亦少關注意識形態,大眾在乎的反而是在這變形記中,一切儀式慶典,最終是否能轉化為流行文化及生意經。這正是這時代新中國模式無堅不摧的最佳憑證,經濟決定了影響力和話語權,具有資本影響力,就是大國實力,能夠帶動消費市場,就是重要節慶。

520情人節時不少情侶在天安門面前自拍。(視覺中國)

在引進的過程中,西方情人節的「案例」最有意思。西方情人節本來打敗了中國情人節元宵、七夕,但迅即被原創中國網絡情人節「520」挑戰。西方情人節往往在春節和元宵節這兩個中國傳統節日之間,濃厚的中國式親情氛圍裏,原本沒有外來者立足之地。而且在傳統中國社會的主流認知中,所謂情人節,就是元宵、七夕;或是古籍中記載,如今已在民俗中消亡的「上巳節」(又稱三月節,在農曆三月初三)。何況「情人」的稱謂,在過往革命年代,世俗道德中有着貶義成分,並且帶着國人對「資本主義糜爛生活」的嘲諷。但是歷經年月,西風壓倒東風,情人節的「正名」正式落於2月14日,當中隱藏一部漫長的中國節慶觀念變遷史。對於眾多年輕人而言,二月早春,春節味道日益寡淡,情人節反倒成了最令人期待的日子。OL 有云,能在辦公室眾目睽睽下收花,勝卻私底下甜言無數。

這其實是一個市場經濟推動觀念變革的案例,最早的改變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嗅覺敏銳的商家捕捉到節日帶來的巨大消費契機,添上浪漫化包裝,並在中間包裹一顆需要購買的「糖」。事情本身不足為奇,恰如1965年日本的朱古力商人催生浪漫的「白色情人節」,算得上高明的概念營銷。值得關注的其實是情人節的傳播路徑,經由港、澳、台,而後到達廣東及上海等地,隨後風靡全國。據資料顯示,1984年2月18日,《人民日報》開始談論「情人節」,官方正式認可及報道,恍如一針「浪漫劑」注入民間社區。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六年後,在感情生活上迎來春天。愈來愈多戀人選擇在這天前往民政部門領結婚證,彷彿搭乘通往春天的地鐵。

農曆三月初三是中國傳統節日上巳節,少女穿上古裝束着髮髻行祓禊之禮,男子向參禮少女送上蘭花以表祝福。(視覺中國)

初期內地慶祝情人節的活動,參照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習俗(更多是受香港影響),贈送鮮花、寫有情話的卡片及並不算太貴重的禮物。真正有心情享受節日的民眾是大城市中「西化」的「有閒階級」,主要為知識階層和新興中產,以及辦公室白領。所以,情人節可說是伴隨中國白領新階層出現的節慶現象。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城市化浪潮風起雲湧,不斷出現新模式的公共空間—公園、電影院、咖啡館和西式餐廳,戀人多了約會的地點。中國新時代的談情說愛行為,亦歷經變遷。戀人不介意公開表達愛意,並尋找信物示愛。

光棍躊躇網上租情人  初中生微信表達愛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電影多為鬥爭或樣板題材,傳遞的是革命情誼。及至八十年代,第一部有接吻戲的國產電影《廬山戀》問世,才讓觀影的戀人感到臉紅心跳,嘗到一絲人性的味道。到了1998年,《泰坦尼克號》(港譯《鐵達尼號》)在中國上映,創下史無前例的高票房紀錄。此後,中國情人才有了公認的戀愛方程式,同看愛情片、過時過節送花進餐、當街約會親熱(以前要在夜公園)。

第一部有接吻戲的國產電影《廬山戀》在1980年7月12日首映。(視覺中國)

愈想表達愛意,愈令情人節趨向物質化。情人節籠罩在富裕社會的消費光芒中,傳遞愛意的禮物益發多樣化,甚至成為衡量真愛的標準,以及炫耀和比併的方式。特別是在宣稱「互聯網+」時代,這些節日與中國式網絡生活互動,才得以煥發新生,由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一步步過渡至5月20日網絡情人節,520即「我愛你」的網絡語言。比起214,以諧音建立的520更為直接粗暴,可用在車牌、房號,發放於手機短訊亦絕無違和感。電商推出520限定商品,並配合促銷策略,以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主的新媒體都精心策劃送禮指南。內地普遍認知是,214是屬於城市中產白領,520則屬於廣大網民。

處在戀愛關係的情人為送出別出心裁的禮物費煞思量,單身人士則為應否破費「租戀人」躊躇不決,就連初中生和高中生都用520微信紅包表達懵懂愛意。一切都在網上交流互通,相信不遠將來,中國人可在手機完成由結識、求偶到性愛的過程,就欠如何用手機生仔。

中國式網絡生活互動,令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一步步過渡至5月20日網絡情人節。(視覺中國)

大數據及消費變成這時代流行節日的存在之道。大數據顯示,情人節的消費熱潮由女性主導。數據公司Slice Intelligence去年發布的情人節消費報告中,五類商品排在最前面,分別是鮮花、珠寶、朱古力、毛絨動物玩具和數碼產品,這些商品主要迎合女性口味。中國情侶破費最多的,除了鮮花之外,便是市場上最火熱的數碼產品,如新款蘋果手機或網紅產品—而後者往往是商家借助KOL「帶貨」(網紅選用時尚用品掀起熱潮)的結果。

如果說消費行為能傳遞價值觀,那麼在情人節這一天(無論是214還是520)的活動,顯示的是內地部分年輕人的盲從和虛榮。這並非危言,現實情況或許更為糟糕。收割這一波韭菜的不只是商家,還有眾多資質不明的信貸公司,他們面對衝動消費者放貸,收取高額利息,助力發展出一場有關情人節的非理性經濟循環,倒符合戀愛的本質——非理性。

大數據顯示,情人節的消費熱潮由女性主導。(視覺中國)

在中國情人節消費中,還有一重慾望的性別轉換,經濟實力較弱的女性希望在這一天以愛之名,在社交媒體上光明正大地列出自己無力或難以購買的物品清單。成功者,可在社交媒體晒出戰利品。對男方而言,這顯然意味着隱形的壓力(無錢者),或是權力的呼喚(有錢者)。在疑似倡導女性獨立的新時代,情人節以贈禮、晒圖炫耀的方式道出兩性關係的弔詭現象。

上文節錄自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中式節日變形記 未來情人節在520》,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相關文章:【情人節】線上線下互相影響 中國式節慶背後送禮就是一切​【豬年2019】龍的傳人vs豬的傳人 從文革到改革開放中豬的歷史【豬年2019】豬豬俠、小豬佩奇竄紅 流行文化中豬的隱喻與掙扎【中國潮語】關鍵詞串聯各界現象 新地標宣示新時代來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每$50可為1個基層家庭送上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