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造城】上海西岸變身巴黎左岸 幾年打造美術館部落群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已經是個複述過無數遍的「不是笑話」的笑話:香港西九(文化區)建了二十年都還未落成,而上海西岸花了幾年光景,就在黃埔江邊忽然「爆出」十幾家美術館。的確,在中國各種造城運動中,上海的絕招稱為「藝術造城」,而且一步步成為其他城市仿效的對象。地區政府通過藝術加持,以政策誘導私人企業及房產發展配合,不斷營造全新的藝術展出場地與生活場景。於是,十多年間,眾多私人或半私人藝術館應運而生,從改建歷史建築或舊工廠做起,成為服務於當下新的審美、休閒及交流需求的城市發展潮流。作者:

造城大潮自二十多年前開始,迄今已更迭三代。最早在蘇州河畔及莫干山路的原紡織廠周邊冒起,即後來的蘇州河與M50藝術區,以及散落於各區的倉庫式或工廠式藝廊。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另一個轉折點,造就後來地標性新藝術據點、近似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簡稱PSA,其前身為逾百年歷史的南市發電廠)。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已經成為上海藝術地標之一。(視覺中國)

近年,在「讓藝術點綴社區」的倡議和藝術市場新政之下,則催生出西岸這種更大規模的藝術及樓盤區間。3月底,更新也更為矚目的油罐藝術中心落成,私人藝術館在這個城市中到底扮演着什麼角色?藝術是否真是當前助一個城市升級的最佳良藥?

西岸的激進變身

2014年前後,黃浦江畔徐匯濱江大道一帶誕生了一批藝術場館,並形成一個藝術住宅區間,名為「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位於黃浦江以西)。連綿幾公里的長堤岸江景步行區,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創意園區,中間有原船塢機架作為裝點,馬路對面是幢幢江景住宅。

名字有點像對巴黎左岸的致敬模仿,但發展形式其實大不相同。一個是法式自由主義傳統下的自發文化藝術部落聚集,另一個是強勢的地方行政與發展商共謀。但無可否認,激進的開發政策及動工,令整個原本是破落工業老區的浦西南岸煥然一新,反而可以與倫敦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相提並論。

今天,西岸已成為上海人城中休閒的新據點,一到假日,滿是蹓狗和踩滑板的人。每年兩季的展覽季、藝術設計周,百多場文化活動包括藝博會、音樂節和美食節等也在此舉行,使其正式揹上了藝術盛事地頭的名聲。

在此分布的十多家大小場館中,較知名的包括上海夢中心、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和香格納畫廊等,計劃中還會有大型戶外演出場地、歌劇院等。這些場地都是由私人或私企創辦(當然,企業和政府常有關係,極難定義「全私人」),是發展商、投資人、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合作的結果。在城市轉型中,有些是典型的活化既有空間,在已喪失原有功能的歷史建築(貨倉、船塢)的基礎上注入當代功能,重塑社區空間。另一些則以全新大型活動空間發展出會展經濟。

著名的余德耀美術館,其創辦人為印尼華人收藏家余德耀。(視覺中國)

當中,較著名的是余德耀美術館,其創辦人為印尼華人收藏家余德耀。他最為人知的藝術藏品皆出自中國幾位當代大師之手,包括岳敏君、方力鈞和張曉剛等,另長期在館內展覽的則有各個大型裝置作品;建築設計師是來自日本的藤本壯介。他基於原有空間特徵和展品屬性,強化了大廳的空闊和張揚的結構感,並聰明地借用了周圍樹木,讓開放、明亮的大玻璃廳擁有開闊視野;在內部則細緻地切分出展廳、咖啡館、商店等不同功能區,把在日本已發展成熟的美術館打造成景點的形式帶到此地。現在,此館最重要的長期展覽是來自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創作的大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雨屋》:人在其中,有站於雨下但不被沾濕的效果,本意是「以不斷降水場域引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不過,對無數參觀者而言,它更像是個拍照打卡勝地。

余德耀美術館最重要的長期展覽是來自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創作的大型互動藝術裝置作品《雨屋》。(視覺中國)

是美術館還是商場?

同於西岸的龍美術館,則有更明顯的保育與活化特色,由上海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在浦東和徐匯濱江同時擁有兩個大規模的場館,也由此開創了「一城兩館」的獨有藝術生態。場館本身和余德耀美術館在空間設計、展示方向和氣質上也區別很大。

龍美術館西岸館由收藏家劉益謙和王薇夫婦創辦,如今已經開館五年。(視覺中國)

它的西岸館由來自大舍建築事務所的柳亦春設計,在原北票碼頭結構的基礎上,保留了獨特的拱型空間,表面由清水混凝土澆灌而成;原來建築的「煤漏斗」則改造成斗廊,與拱型呼應。這樣令原本厚重的工業感瞬間輕盈。地下一層為中國古代藝術品和民國美術作品,個別常規展廳則擺有中國現代藝術作品。近期兩個主題展分別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和藝術家喻紅的《婆娑之境》。

相似的還有著名攝影藝術家劉香成創辦、美國建築師組合Sharon Johnston & Mark Lee設計的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該場地選展彈性高,從經典大師到香港攝影師夏永康的作品都有展出),以及主要作為出租空間辦展覽或商業市集的大型場地—這些空間和私人美術館各間取向不同,但也有共通之處:通過藝術,它們締造一個人群流動的氛圍,另闢了一個嶄新的城市生活空間。過往,是傳統市集扮演這角色,後來轉移到購物商場;今天,這股浪潮延展到美術館,又或者說,這大勢之下,令美術館更似商場,而商場又更似美術館。

而對比起美術館本身,作為私人性質的藝術場館,館與館之間會因創辦人、策展人的趣味和藏品選的緣故,在取向上有較大不同及較多的可能性,這和傳統以來中國的官方美術館所強調的「主流」審美及藝術意識形態就更是大不同。

更潮更新有「油罐」

這波美術館造城運動中,西岸依然如火如荼,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3月底開放的油罐藝術中心。未開幕前,它已經成為西岸核心區人氣最為火爆的「網紅」藝術地標,由於造型獨特,許多人熱中來此拍照打卡。該項目也被《紐約時報》列入2018年重磅藝術事件,並或全球不同藝術媒體評為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美術館之一。

這波美術館造城運動中,西岸依然如火如荼,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3月底開放的油罐藝術中心。(視覺中國)

當然,油罐藝術中心也屬於私人場館,創辦人是收藏家喬志兵,而建築主體原本是中國最早的機場—上海龍華機場所留下的五個沿江的航空儲油罐、消防水池和其他配套設施,堪稱上海近代工業遺址。OPEN建築事務所作為設計方,將這個包含上海記憶的航空工業空間,改造為集展覽、綠地、教育中心和餐廳於一體的特色公園。其中,五個圓形大油罐變成了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間:1號罐是提供現場娛樂表演的live house,2號是主題餐廳,3號會有長期性大型裝置藝術展,4號是當代藝術館,5號則主辦時裝秀和音樂節等活動。論規模之大,視覺感染之強度,的確是近年上海美術館發展之最。

不止於此,短期內還將有多家藝術及展覽場館問世,除了鼓勵私人創建,上海也在對原有的公立藝術館進行全新改造升級,配合一個「全面推廣藝術商圈」的發展策略。當中就有上海長江劇院、上海夢中心、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歌劇院等。黃浦江對岸的「東岸」或「前灘」區域,原為當年配合世博會的新開發區,現在也要發展成城市副中心和新藝術聚集地,包括經過全新設計的明日世界設計中心,有後灘濕地公園。由此看來,世博會的效應,過了近十年後才真正陸續發酵。

繼續閱讀:【藝術造城】私人資金重塑文化空間 上海藝術商業巧妙結合

上文節錄自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8日)《私人資金重塑文化空間 上海絕招:藝術造城》,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李照興的文章:

【中國潮語】2018年度漢字出爐 國家願景VS小民自嘲 網民點睇?【中國潮語】關鍵詞串聯各界現象 新地標宣示新時代來臨【娘炮】陰柔美橫行 看流行文化戰場怎樣演變​【娘炮】聽教聽話的國產偶像 「Man」定「娘」不是重點​

虛擬世界結合現實人生    中國式的美好生活

線上線下面貌模糊  具中國特色的網民是怎樣形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