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恩寵之名.影評】追求真實有餘 藝術昇華不足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以恩寵之名》(By the Grace of God)是法國導演法蘭索瓦奧桑(François Ozon)最新作品,改編自轟動法國的真實事件,揭露教會神父性侵案過程,在柏林影展首映後大獲好評,順利獲得評審團大獎。儘管身為法國導演,柏林卻一直是其福地,他的作品在這裏收穫的獎項比康城更多。《以恩寵之名》打正柏林最關心的社會議題,有所斬獲並不出人意料。撰文:寇斯珮

奧桑在新世紀崛起,很快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導演,他幾乎維持了每年一部作品的頻率,也幾乎每有作品,都能順利入圍三大影展。《以恩寵之名》送往柏林影展之後,早已引起影迷關注,大家皆好奇奧桑會如何拍這個真實事件改編、又充滿爭議的故事。

《以恩寵之名》節奏得宜,人物層次豐富,可惜電影像把新聞片段剪輯在一起,難以產生光影的力量。(電影劇照))

這也是奧桑第一次改編真實事件,他原本只想拍攝一部講述男性脆弱的電影,但不經意之間發現了神父普雷納的性侵事件,為其中的人物所吸引,開始與受害者接觸。奧桑曾建議將他們的經歷拍成一部紀錄片,但當事人並不熱衷,反而希望奧桑把這些故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類似《焦點追擊》的電影。這就是《以恩寵之名》的誕生過程。奧桑自認是自己擅長的電影類型,他在過往的確關注邊緣人群,也書寫過性少數,在他的鏡頭下,無論多麼卑微的人物都能得到平等的注視,奧桑善於把握這種距離,帶着關切,又不致於高高在上。

電影從70位受害者中選出了三位,從三個人的視角敘述普雷納性侵案的受害者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將事件帶到公眾視野下,並對神父和教會提起控告的過程。

(《以恩寵之名》電影劇照)

奧桑的眼光獨到,也選出了恰當的人物,銀行家亞歷山大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有富足和美滿的生活,但為了讓自己的小孩明白是非,他開始尋求公義;法蘭索瓦在當年受到的侵犯並不是最嚴重的,但他是受害者中最具鬥志的一位,令受害者們團結起來,向教會質詢;伊曼紐則是受到侵犯程度較重的一位受害者,事件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他也是受害者中社會地位及收入較低的一位。

這樣的人物選擇,為電影促成了一種微妙的中立平衡。亞歷山大並非要挑戰教會,他希望教會站出來承擔責任,更好地保護教徒,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因為收入較高,一早過上了小康生活,也因為妻子在教會學校任職,較早表現出了妥協。反而另兩位角色的激進或脆弱,又或貧窮,令電影豐富了起來,沒有變成一種單調的敘述。

(《以恩寵之名》電影劇照)

奧桑善於挖掘人的潛在慾望和內心糾纏,在這部三段式的電影中,他不斷描寫三個當事人的天人交戰,穿插以無數信件、電話對話,完整地呈現了事件的始末,也不忘寫受害者的疑惑與分歧,增加了故事的厚度,提醒觀眾這是一件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它有更複雜的面向與層次。

電影的優點,恐怕也是導演面對的軟肋。《以恩寵之名》源於生活,因為事件的悲劇性及嚴重性,奧桑不得不放棄了許多。原本他很喜歡在虛實之間推進劇情,讓人物穿梭於現實和假想。在《以恩寵之名》,他盡量放棄了花俏的鏡頭技法,多數用平實的表現手法,以特寫與中景交代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對觀眾來說,此時的感受更像是在看現場還原片,並非電影。

(《以恩寵之名》電影劇照)

電影和現實一模一樣時,往往很難將它的內容昇華至更高的境地。每年歐洲影展都會收到大量反映現實政治及社會議題的電影,反映真實困境的同時,這些電影都很難從藝術層面有所作為。《以恩寵之名》算拋開隱喻,直面真實的作品中較為出色的一部戲,節奏得宜,人物層次豐富。可惜看到最後,它就恍如多集新聞片段剪輯在一起,卻難以產生光影的力量。它感人的來源,需要觀眾對性侵議題有一定的關注,也需要對教會中的體制有一定的認識。電影結束,觀眾會長嘆一口氣說,和現實一模一樣。

電影不僅如實反映現實,也應該留意藝術中還可呈現的「美學真實」。《以恩寵之名》似乎礙於先天不足,最終難有所作為,也為奧桑的作品集再添水準不穩的一筆。近年他的作品品質忽高忽低,為觀影平添未知數。所幸到了片尾,奧桑迅速冷靜下來,面對這一場仍沒有判決的案件,他最終選用了三人生活的一個截面來結束電影。提煉是一種能力,直至目前為止,奧桑還未能證明自己。

上文刊登於第16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7日),原標題為《《以恩寵之名》追求真實有餘 藝術昇華不足》,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殺神John Wick 3.影評】純粹為打而打 殺神有形無神【無主之作.影評】糅合歷史藝術 反思納粹政權【人心狗吠.影評】真人真事啟發  魔幻元素添商業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