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置業=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擔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加租、漏水、逼遷等問題困擾本港劏房居民多時,住上公屋似乎成為了他們唯一的期盼。不過,根據現時房屋署資料,截至2019年3月底,收到約1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再創新高,由目標的3年增加至5.5年,不少人感嘆:輪候公屋等到「頸都長」!面對香港如此土地困局,林鄭政府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大辯論」,但最終仍忌諱大刀闊斧收回土地,興建公屋……(此文章為「四代人之苦」系列報道五)

面對本港劏房居民「愈住愈貴、愈住愈細」的嚴峻問題,不少民間團體多次呼籲政府重設租務管制、興建過渡性房屋等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社協)何喜華表示,儘管林鄭上任兩年來實施多項房屋政策,但基層居民的居住環境未見改善,坦言對她感到失望。原因之一是他深感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拖慢政策落實。

政府雖然於2017年9月展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牽頭募集單位交予社福機構營運,但身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何喜華仍感嘆:「進度太慢了!」他憶述,上世紀九十年代興建公屋需要約六年,現在起碼需七年才能建成,並不是因為興建難度大了,而是政府部門各自為政,致使協商過程相當繁瑣。

何喜華以「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為例,指出它需要發展局、運房局和社協一起遊說政府其他部門,如屋宇署、消防署、政府產業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等,協商一個方案最快也要半年時間。他相信政府有辦法縮短內部溝通的時間,關鍵在有沒有「政治魄力」去做。

何喜華又表示,該計劃均由公益金及關愛基金撥款資助,反映過渡房屋仍以民間主導,政府參與度不高。希望政府可考慮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地產商將土地「交出來」,例如向願意提供舊單位的發展商,給予稅務優惠等。

何喜華認為,政府興建進度緩慢,原因之一是部門各自為政。(鄭子峰攝)

政府不斷重申,房屋問題是歷屆政府的重中之重,但為何問題會愈來愈嚴重?為何置業變成許多香港市民的終身目標,甚至甘願為供樓失去財務自由?原因離不開特區政府一直沿用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有意無意地用各種方式鼓勵香港人買樓,令大家以為置業就等於安居。

然而,當置業建基於沉重的經濟負擔之上,又談何安居快樂?今年4月,國際物業顧問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發表報告,比較全球35個城市的私人住宅市場,數據顯示,香港平均樓價達120萬美元(約936萬港元),貴絕全球。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今年初發表的2018年全球樓價負擔能力報告亦顯示,香港連續九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入息比率(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為20.9倍,即要不吃不喝20.9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政府的房策以置業為主導,致力推高自置居所比率。(張浩維攝)

港府多年來把「安居」與「置業」及「致富」等混為一談,以置業主導房屋政策,限制公營房屋建屋量,致力推高自置居所比率,反而令市民淪為「蝸居」的樓奴。安居並不單單是有瓦遮頭,而是為市民提供適切居所。要解決本港房屋問題,政府理應先糾正已經走錯逾二十年的置業主導政策,回歸以公營房屋作主導的房屋政策。

被稱為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的劉太格曾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的土地問題,關鍵在政府喪失土地發展主導權。」自由經濟不外乎供求,新增土地供應受限,加上地產商囤積土地,樓價自然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公營房屋供應斷炊,市民被迫要追逐不斷飆升的私人住宅樓價和租金,而一向奉行新自由主義的香港政府屢次用「避免干預土地市場」來回應,造成如今港人要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買樓、被迫賣身為「樓奴」的荒謬局面。

今年6月,德國柏林市政府立法加強租金管制,既指令凍租五年,又修補裝修加租等漏洞,務求遏止地區內「瘋狂」的住宅租金水平。此舉顯然違反所謂的自由市場思維,但當地產的放任式發展已嚴重危害民生,社會便應該開始對放任地產產業自由發展作出反思。

2004年,香港政府稱考慮到市場上供租用單位的供應量太多,業主會因租管而降低重建的誘因和租霸等問題,因而全面撤銷租務管制。但如今房屋供應嚴重緊張,政府卻指租管會變相鼓勵業主在合約開始時提高租金,也會令業主封盤,令租用單位供不應求而推高租金,因而再次否定租管。

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各大地產商不斷買入新界農地作為「長遠投資」,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香港四大地產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長實)已合共囤積逾1,000公頃農地,實際數字可能更多。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固然需要周全保護私人業權財產,但亦需要時刻審視社會公義槓桿的平衡,避免權力傾斜某一方。

不少民間團體多次呼籲政府重設租務管制,減輕基層特別是劏房戶的生活負擔。(盧翊銘攝)

安得廣廈千萬間,向來是老百姓的心願,惟在今日香港,仍是遙不可及的夢。輪候公屋人數和輪候時間屢創新高,逾20萬人居於劏房惡劣斗室,未來五年新建公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新建公屋單位每年不足1.5萬個,過渡性房屋進展緩慢……面對如此困局,林鄭政府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大辯論」,但最終仍忌諱接納全面收回粉嶺高球場建屋,以及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閒置農地這些可展示改革決心與有效增加土地的措施。

還記得林鄭去年發表題為《堅定前行 燃點希望》的《施政報告》時,信誓旦旦地承諾「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試問在香港逐漸深陷「樓奴港」的情形下,這個希望能如何點燃?前特首曾蔭權任內未有積極覓地,造成今時今日欠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林鄭正是曾蔭權治港年代負責土地政策的發展局局長,未知她今天面對覓地難局面,會有何感想?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對林鄭說的話:考不到第一不是錯【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學院畢業 為「麵包」棄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現實局限 在初創窄縫中求生【四代人之苦】壯年難安居 基層、中產皆苦惱【四代人之苦】資深社工:我不覺得林鄭對安老扶弱很熱心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題報道中的《壯年難安居 樓價瘋癲公屋長缺》。

相關文章:【回歸22年.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