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民意之外 區議員應承擔的勇氣與考驗

撰文:黃奕霖
出版:更新:

任何政策都是以公權力作為後盾,當公權力面臨如何分配資源的問題時,究竟是為了特定團體的利益,抑或為了大部份市民的利益,必然會引起民眾的議論與爭辯。而如何讓這些討論帶動政策更加順暢完善的運行,不會淪為「為挺而挺、為反而反」的政治口水?

承接上文:社區版圖變天 對新任區議員應抱何期許?

我們無法祈求每個市民都對每個公共政策有全面的掌握及理解,要產生良好的公共政策辯論氛圍,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對相關議題有專業認知的民間團體或政治團體,讓他們與負責的相關政府部門在對話平台上理性交流,民意代表自然也是政府諮詢的對象之一,除了要能清楚議題的利弊癥結外,也要確切傳達所掌握到的民間聲音,讓政府作為施政參考依據。

但區議員的職能畢竟相對有限,對於全港性的政策立法,區議會並未握有決策權,相較於大政治的辯論,區議員的職能更多體現在社區治理與營造,因此,市民必然會更期待其政治性的一面展現在社區事務的關注上。

社區的治理能力仍是區議員的首要考量標準。(資料照片)

「有些議題在社區層次很有爭議,譬如說醫院、診所要開在哪裏,有一些大家不太喜歡的垃圾場要設在哪邊,當區的居民是很有意見的,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他的生活。譬如說過去有一陣子政府要在一些地區設中途宿舍,就是吸毒、坐牢後出來的更生人,有些服務他們的中心要設在社區裏面,當區市民可以說是『群情洶湧』,大家就抗議說會影響治安,所以居民不是不關心區內事務,是要看這些事情對他利益有多大影響。」

李彭廣強調,區議員的工作平常僅限於社區營造與服務,不需要有太高的政治敏感度,但當某些政策在社區落實可能面臨利益衝突,替居民表達該區的主流意見只是基本,最重要的,區議員還必須做好政治人物應有的擔當。

「什麼是應有的擔當?選民當然希望區議員代表他,但在具體的爭議或事件中,你能不能有良好的判斷,在這些爭議跟方案中,你選擇站在哪邊?區議員在行使代表權的時候要有很好的判斷力,究竟能不能平衡選區裏的利益又符合整體的發展需要,這兩件事其實有先天的矛盾。」

不少有必要鄰避設施對居民而言卻避之唯恐不及,區議員如何取捨?(資料照片)

他舉例,有些地區的設施必須要建設,但如果每個選區的居民都不想要時,那政策要如何落實?區議員經常會面對表面有矛盾的事情,在這矛盾中如何找出可行解決方法,才是真正考驗政治人物之處。一個社區由不同族群、階層所組成,彼此的訴求有些基本矛盾在所難免,但這些矛盾是否無法調和?如果不能調和的話,我們就不是在同一社區、同一城市裏相互連結的市民。

「譬如說我們弄一個垃圾站,當區當然沒有居民想要啊,區議員要怎麼去跟政府協調說是不是有什麼補償的方法?有沒有什麼交換條件?我聽說現在有些想法說垃圾場將來可以用來發電,那設設垃圾場的那區電費就可以減免,就只有那一區,或者在垃圾場上面蓋一個游泳池,特別給這區用,這些都是化解矛盾的方法。」

如何做好地區建設的協調與規劃,也是區議員的份內工作。(資料照片/梁銘康攝)

區議員被視為「社區保母」 政府應如何改革

李彭廣認為,區議員除了反映該區的民意外,同時也需要有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跟政府與居民間協調、討價還價,帶動雙方思考並想出解決的方法。從這個層次看來,區議員的工作似乎並非如外界所想像的這般雞肋,僅僅是個處理繁瑣雜務的「街坊保母」。但他亦指出,在現行制度的職能與選區劃分下,的確會讓區議員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備受外界質疑。

「我在十幾年前就說過了,特區政府在2000年把兩個市政局取消掉之後,區議會就要提升他的權力跟職能,其實當時政府也是答應的,可是到現在除了增加項目經費之外,權力方面似乎沒有什麼變動。」

李彭廣認為,區議會要變成有一定行政實權的地方議會,如同以前的市政局,在某些政策中享有行政與決策權限,而不是現在空有形式的諮詢架構,才能有效提升區議會的地位。但在讓區議會享有實權之前,首先必須對區議會的選區劃分及區議員名額做出改革。

李彭廣認為,目前的選區劃分方式與名額限縮區議員的應有職能。(資料圖片)

「香港不需要那麼多區議員啊,英國的下議院的議席也才500多人,香港那麼小的地方為什麼要有400多個區議員?我覺得把香港18個區議會劃分成跟立法會一樣的五大選區,每個選區由20至30個區議員成立一個地方議會,總共就100至150個區議員,這樣就夠了。因為你把選區劃得太小、議席數量太多,區議員不會有宏觀的視野嘛。」

他提到,依現行選區劃分標準,每約18,000人口便選出一名區議員,其中還包括了沒有投票權的未成年人,有些小選區只要一千多票便能當選,例如太古城只有十幾、二十棟大廈就劃分成兩三個小選區,這樣的制度下選出的區議員只會有很微觀的視野,只着重在很細瑣的利益分配上去討好少數的選民。

區議員人人爭取巴士站該選區設置,反倒灶成規劃上的不合理。(資料照片/王潔恩攝)

「你可以看到香港的巴士站(距離)很短便有一個站,因為每名區議員也只顧着爭取在他那區設巴士站,根本不管對整體規劃有沒有恰當的考量、有沒有合理的佈局。這對他爭取連任當然很合理,這是工具理性嘛,總不能說巴士站不需要停在我的選區吧?那他要怎麼提出他的政績?所以這個制度提供了很大的誘因,把一個地區宏觀的視野給窄化了,變成只關注在幾個大廈。」

因建制「大敗」而「大勝」 泛民考驗才剛開始

對於「大敗」的建制派,李彭廣認為,「他們真的要好好想清楚,政府的每個提案究竟有沒有道理?要『是其是,非其非』。因為不論你是基於什麼壓力,最後做出決定的都是建制派自己,如果你要推給中央、推給中聯辦,那代表你根本沒有自主權,這反而是更嚴重的問題,代表你本身也沒有獨立判斷能力。如果建制派是經過獨立判斷,那自然要為自己的判斷失誤負上政治責任,但如果他是基於中央或中聯辦的壓力而沒辦法抗拒,那正正暴露了他本身的困局。如果你自己不相信,你卻都不得不支持的話,那你的處境當然就會很艱難。」

民建聯在本次區議員選舉大敗後,能因此找到病灶嗎?(資料照片)

至於因為建制「大敗」而「大勝」的泛民主派,李彭廣則指,除了「五大訴求」的後續跟進行動,他們也應該做好區議員的本份,「現在掌握了17個區議會的過半數席次,有權自然也有責,當擁有全面主導權後能不能運用得到,就開始考驗非建制派的執政能力。」

新一屆的區議員選舉已然落幕,姑且不論民眾是基於情緒或是理性,投下了手中的一票,也不論是在地方工作已久的政治人物,抑或甫上任毫無經驗的政治素人,當政治激情過後,都應深思被選民賦予重任後,應該如何履行其職務才是對社區、對香港未來真正有益。而政府同樣需要對區議會的職能與制度上做出變革,才不致讓區議員在推動社區治理時有志難伸,讓區議會被再度遺忘,直至下次選舉才又成為政治的表演舞台與工具。

相關文章︰

【區議會選舉】對區議員想象如此低?只識「成功爭取」?

【區議會選舉】蛇齋餅糭「性本善」?「小白象」與你我有關?

【區議會選戰.一】素人對上建制 民眾想要怎樣的區議員?

【區議會選舉】社區規劃 為何不先問問街坊意見?

上文節錄自第19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26日)《社區版圖變天 對新任區議員應抱何期許?》。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